气血养生:纳米载药氧化电热疗法

千金方之约2024-05-19
千方特惠绿色无创医氧技术纳米载药氧化电热疗法 Micro-nanoBubble-basedOxidationand HyperthermiaTherapy微纳米气泡氧化热疗系统生命为“天人合一”复杂网络系...
公众号广告

千方特惠绿色无创医氧技术

纳米载药氧化电热疗

  Micro-nano Bubble-based Oxidation and  Hyperthermia Therapy

微纳米气泡氧化热疗系统

生命为“天人合一”复杂网络系统。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以对抗的方式“攻击”重要器官、靶点,造成大量医源性损伤及医源性死亡。人体慢性疾病是生命网络各要素长期不协调造成的内在子系统稳态的偏移或毁坏,最为重要损害多为人体气血不足及应激再生能力的严重伤害导致各种疾病形式的出现。应予以全身生命网络长时间长期的调理。

纳米氧泡电热系统 (Micro-nano Bubble-based Oxidation and  Hyperthermia therapy,MBOHT ),由微纳米气泡、三氧发生器、恒温设备等组成,可产生大量微纳米气泡、负氧离子、三氧及热量,大量携带氧气及三氧分子微气泡进入人体,破裂产生大量负氧离子的同时产生 4000-6000℃高温,并有超声振动功能,可以将人体组织在 15 分钟内加热到体温的峰值,一般与水温相差2℃左右,并补充大量氧、三氧分子及负氧离子,促使人体体温升高,可作为全身无创热疗系统使用,是目前作者所了解全身热疗系统最为高效安全适用的热疗系统。MBOHT 无创全身纳米氧泡热疗系统,利用大量纳米氧泡进入人体后,能杀灭肿瘤细胞,并补充大量负氧离子。一方面负氧离子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增强免疫力,并体温升高促使肿瘤死亡,而正常组织细胞的温度安全界限为 45℃±1℃,则不受影响。。 40.5℃--42.5℃持续 60~120 分钟,三者可发挥协同作用。

热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手段,现代高科技又赋予其新的治疗内涵并开创了现代热疗学体系,其最大的优点是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又称绿色治疗。“MBOHT 无创全身热疗系统”使患者的体温升至 39.5℃~42.5℃,人为的给人体创造“发烧”的环境。而在此温度环境下,怕“热”的病毒或癌细胞就会被高热抑制甚至直接杀伤凋亡。因手术等常规手段清除不尽,或者现有技术手段根本无法发现的转移、扩散的癌细胞,尽管漏网之后潜藏起来,却依然免不了被无创全身热疗技术追踪杀灭的命运。MBOHT无创全身热疗系统主要用于提升抵御各种疾病抗病能力,抑制细菌病毒致病力, 增强免疫力,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治疗安全、无创、无毒、无副作用,疗效更确切。已经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之后的第五大全身治疗肿瘤手段。同时结合直流电水浴治疗,将各种绿色自然药物融入水中,电流一方面提供机体特殊生物电能,而且增加调治药物的吸收。

纳米氧泡载药电热疗应作为常规

任何疾病本质为生命功能系统失调,“治病”的本质在于全面纠正机体功能系统的功能失调。  人类历史上产生各种哲学思潮,同样出现各种各样的医学思想。但其中不可忽视的西方医学及中国传统医学,在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医学以其整体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客观‛地反应真实世界的特点,对人类历史也作出巨大的贡献,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尤其在当今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的当今社会,各种慢性疾病包括衰老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已成为人类主要‚杀手‛,不同于所谓‚病因明确‛的各种简单疾病,各种心脑血管慢性硬化、肿瘤形成及各种自身免疫紊乱等慢性疾病是非常复杂的网络系统,涉及因素千千万万,沿用过去那种‚解决病因‛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现在所处的各种复杂性疾病了。事实上,现代医学对各种慢性病治疗基本上束手无策。各种西医治疗,或多或少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危害,甚至牺牲性命也并不罕见。从世界著名的杂志的一篇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端倪。中国每年因药物中毒住院达250万人。美国1994年,因服药死亡病例达18万之多。这个研究是关于现行医疗体系及制药业在与人类与国民健康间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现代对抗医学包括药物、手术、放疗、化疗等,盛于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战场伤亡巨大,为了延续士兵岌岌可危的生命,医生及药剂师发明了各种化学药物,如抗菌药、消炎药、增加或降低血压、血糖的药等等,这些药物对于“治标救急”、抢救伤病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慢性病为主要疾病谱的当今社会,对抗医学,不注重机体的整体平衡的纠正,显然无法胜任, 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带来严重伤害。

人体是复杂网络巨系统,具有强大的稳定性,疾病的形成是因为人体复杂网络稳态出现偏离,往往是长期日积月累造成的,要想祛除疾病同样不会轻而易举,非一日之功。人类的身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一切为了人体的“气血”生生不息,人类身体健康的出路在于如何维持人体气血正常运转。不论不同病因的疾病,最终影响的是人体的气血,长期的影响,才导致生命的终止。人体疾病的预防,在于每日充足“气血”的维护,未来医养的重点应专注于此。

近十余年来,我们深深认识到西医理念问题及中医技术发展的滞后,秉承中医为本,西医为用的思想理念,研发出一套整体、绿色、无创医养一体化系统。纳米氧泡载药,中频直流电离子药物导入,同时利用纳米氧泡巨大的热传递功能,同时给予药物导入、全身热疗、负离子、三氧水浴、超声水泡全身穴位刺激等治疗,并通过巧妙的设计,把上述功能集成于一体,寓医于生活中,也可与西医相适谊技术相结合,术中、病床边、诊所等场所广泛开展,简单方便。

绿色疗法

中医药及自然疗法人类自救的不二途径

自然疗法也称替代疗法、另类疗法、顺势疗法、正分子医学,包括:药草、瑜伽、温泉、熏蒸、刮痧、拔罐、水疗、磁疗、足疗、针灸、按摩、推拿、食疗、气功、灵气、拍打、音乐、色彩疗法、水晶疗法、花精疗法、芳香疗法等等。所有这些疗法不无通过人体的五感,进行人体调节,每一种自然疗法所采用的方法,都是通过“能量信息”对人体复杂系统进行进行调节。小粒径纳米气泡电热浴,不仅可补充大量的负氧离子,净化人体“气血”,更为重要的是微纳米气泡在人体内破裂时产生4000度以上高温,为人体带来极高“能量”,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排出大量汗液和体内“废物”,进一步净化气血,改善气血,长期以往,笔者难以想象人体,还能得什么病。如果在配以中医药泡浴针灸理疗,进行体质的调理,严格来讲中医药针灸理疗也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寓医于养、寓医于生活中,才是人类自救的必然通路。

如何有机结合各种绿色无创自然疗法,不断调治体质平衡,而不伤害身体。只要持之以恒,何忧不愈。

 

第一部分 小粒径纳米氧泡仪的研发

一、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发展历史

早在 19 世纪,研究者们就已经利用流体力学和物理学开始了对于毫米级气泡在液体中生成、上升过程的研究。上个世纪 50 年代,在化工领域开始了对气泡和液滴的研究。其后,两相流(气液、液滴)特别是气液分散相的基础现象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化工机械的大/ 规模应用。气泡的微细化是化学工业中促进物质移动,增进化学反应速度的关键技术,但在当时尚未出现能够应用于化工领域的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和手段。微纳米氧泡发生技术是20 世纪 90年代后期产生的,21世纪初在日本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制造方法包括旋回剪切、加压溶解、电化学、微孔加压、混合射流等方式,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微纳米级的气泡。

微纳米气泡具有气泡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在水中上升速度慢等特点。在水中通入微纳米气泡,可有效分离水中固体杂质、快速提高水体氧浓度、杀灭水中有害 病菌、降低固液界面摩擦系数,从而在气浮净水技术、水体增氧、三氧 水消毒和微纳气泡减阻等领域中应用中比宏观气泡有更高的效率,应用前景也更为广阔。

Fig.1气泡大小和特征

微纳米发泡技术研发的历史

(一)微纳米气泡起源于为了减轻牡蛎养殖造成的损害

微纳米气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97年,那一年因为赤潮,广岛的牡蛎养殖业遭受了45亿日元的巨大损失。广岛县德山高等专科学校大成博文教授作为水质净化方面的专家,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为土木及建筑领域开发气泡发生器,因此接到当地广岛县牡蛎养殖业行业的委托,希望减少在牡蛎养殖过程中因为赤潮造成的损失。

大成教授把正在开发中的样机改良成适合木筏的样机,设置在海面下10m处进行了现场实验。当时微气泡的直径约为50μm左右(啤酒泡沫的1/1000左右),气泡在水中像烟雾一样漂浮消散,其效果显现,牡蛎免于死亡。于是于1998年12月将该装置作为“旋转式微气泡发生装置”申请了专利,并于2003年2月取得专利。

人们认为,这种气泡不仅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量,而且还产生了生物活性效果。这是用传统的气泡无法实现的。此时,这种气泡被称为微气泡。微气泡是在气液两相的流体利用离心力产生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在装置的中心部分和周边分别形成涡流气腔和液体,然后利用装置出口前后的涡流速度差对涡流气腔进行切割和破碎,从而产生微气泡。

这件事被认为是微纳米发泡技术的起源。大成教授退休后,于2004年在山口县下松市成立了研究所并继续微纳米发泡技术的研究。这个的话题在当时被广为报道。此后的2000年在北海道喷火湾的扇贝养殖及2001年在三重县英虞湾的珍珠养殖中,此技术的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微纳米气泡的定义

气泡是指液体内充满气体的空穴,产生气泡的基本条件是液体内气泡内压不小于环境压力。气泡表面拥有不同于气泡所在液体性质的成分。表面活性剂对气泡的形成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必须条件。由于浮力比较大,大气泡一般会迅速上升到表面崩解,直径小于1微米的气泡也就是微纳米气泡因存在目前不了解的机制,能在液体中长时间稳定存在。

纳米技术领域,一般习惯把100纳米以下作为纳米颗粒的最大尺度,但是纳米气泡直径一般是大于100纳米,气泡研究领域一般把1000纳米以下作为纳米气泡或微纳米气泡,100微米以下为细小气泡。纳米气泡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非球形界面纳米气泡,是固定分布在液体和固体界面上的气泡,这种气泡在学术界被研究相对充分,但应用相对少。另一种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体相纳米气泡,就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球形纳米气泡。本文主要指体相纳米气泡。

虽然气泡的研究历史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是气泡的类型和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学术上对气泡分类主要根据气泡性质的不同,最常用的指标是气泡大小、表面特征和气泡寿命。这些特征主要决定于气泡大小,因此许多学者把气泡大小作为唯一分类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气泡被分为大气泡、微米气泡、亚微米气泡或纳米气泡,也有采用更通俗分类为大气泡、小气泡和超小气泡。虽然学者们对气泡的大小范围具体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同意微气泡直径应该在10-100微米的范围,1-10微米为亚微米气泡,10-1000纳米为纳米气泡。

经典理论认为气泡越小表面张力越大,纳米气泡表面张力大造成内压非常高,因此纳米气泡存在性和稳定性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许多学者使用不同技术探测纳米气泡。与大气泡研究一样,学者们没有纠结于纳米气泡的定义。有学者甚至忽视纳米气泡和微米气泡存在被忽视的直径范围,认为直径小于200纳米的气泡为纳米气泡,10微米以上的为微米气泡,对200纳米到10微米之间的气泡不去理会,也有学者把200纳米-10微米气泡定义为微纳米气泡,这说明对超细小气泡的分类缺乏清晰的标准。2012年,吴等定义纳米和亚微米气泡,认为500纳米以下为纳米和亚微米气泡。最近有学者认为直径小于数百纳米的气泡为纳米气泡,这不仅含糊而且存在矛盾。总之,纳米气泡直径的最大尺度存在不同看法,直径小于1微米的气泡因为尺度和特征类似可分类为超细气泡或纳米气泡。

 

微纳米气泡的特性

1.比表面积

大气泡的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表示。气泡的体积公式为 V=4π/3r3,气泡的表面积公式为A=4πr2,两公式合并可得 A=3V/r,即 V 总=n·A=3V 总/r。也就是说,在总体积不变(V 不变)的情况下,气泡总的表面积与单个气泡的直径成反比。根据公式,10 微米的气泡与 1 毫米的气泡相比较,在一定体积下前者的比表面积理论上是后者的 100 倍。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就增加了 100 倍,各种反应速度也增加了 100 倍(Fig.2)。

Fig.2 微气泡大小

2上升速度慢

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与气泡直径的平方成正比。气泡直径越小则气泡的上升速度越慢。从气泡上升速度与气泡直径的关系图可知,气泡直径 1mm 的气泡在水中上升的速度为 6m/min,而直径 10μm 的气泡在水中的上升速度为 3mm/min,后者是前者的 1/2000。如果考虑到比表面积的增加,微纳米气泡的溶解能力比一般空气增加 20 万倍。


Fig.3 气泡直径与上升速度

3 自身增压溶解

水中的气泡四周存有气液界面,而气液界面的存在使得气泡会受到水的表面张力的作 用。对于具有球形界面的气泡,表面张力能压缩气泡内的气体,从而使更多的气泡内的气体 溶解到水中。根据杨-拉普拉斯方程,ΔP=2σ/r, ΔP 代表压力上升的数值,σ代表表面张力, r 代表气泡半径。直径在 0.1mm 以上的气泡所受压力很小可以忽略,而直径 10μm 的微小气泡会受到 0.3 个大气压的压力,而直径 1μm 的气泡会受高达 3 个大气压的压力。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溶解是一个气泡逐渐缩小的过程,压力的上升会增加气体的溶解速度,伴随着比表面 积的增加,气泡缩小的速度会变的越来越快,从而最终溶解到水中,理论上气泡即将消失时 的所受压力为无限大。

4 表面带电

纯水溶液是由水分子以及少量电离生成的 H+和 OH-组成,气泡在水中形成的气液界面具有容易接受 H+和 OH-的特点,而且通常阳离子比阴离子更容易离开气液界面,而使界面常带有负电荷。已经带上电荷的表面一般倾向于吸附介质中的反离子,特别是高价的反离子,从而形成稳定的双电层。微气泡的表面电荷产生的电势差常利用ζ电位来表征,ζ电位是决定气泡界面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当微纳米气泡在水中收缩时,电荷离子在非常狭小的气泡界面上得到了快速浓缩富集,表现为ζ电位的显著增加,到气泡破裂前在界面处可形成非常高的ζ电位值。


Fig.4 表面带电

5 产生大量自由基

微气泡破裂瞬间,由于气液界面消失的剧烈变化,界面上集聚的高浓度离子将积蓄的化学能一下子释放出来,此时可激发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具有超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其产生的超强氧化作用可降解水中正常条件下难以氧化分解的污染物如苯酚等,实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6 传质效率高

气液传质是许多化学和生化工艺的限速步骤。研究表明,气液传质速率和效率与气泡直径成反比,微气泡直径极小, 在传质过程中比传统气泡具有明显优势。当气泡直径较小时,微气泡界面处的表面张力对气泡特性的影响表现得较为显著。这时表面张力对内部气体产生了压缩作用,使得微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收缩并表现出自身增压效应。从理论上看,随着气泡直径的无限缩小,气泡界面的比表面积也随之无限增大,最终由于自身增压效应可导致内部气压增大到无限大。因此,微气泡在其体积收缩过程中,由于比表面积及内部气压地不断增大,使得更多的气体穿过气泡界面溶解到水中,且随着气泡直径的减小表面张力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最终内部压力达到一定极限值而导致气泡界面破裂消失。因此,微气泡在收缩过程中的这种自身增压特性,可使气液界面处传质效率得到持续增强,并且这种特性使得微气泡即使在水体中气体含量达到过饱和条件时,仍可继续进行气体的传质过程并保持高效的传质效率。

7 气体溶解率高

微纳米气泡具有上升速度慢、自身增压溶解的特点,使得微纳米气泡在缓慢的上升过程 中逐步缩小成纳米级,最后消减湮灭溶入水中,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气体(空气、氧气、三氧 、二氧化碳等)在水中的溶解度。对于普通气泡,气体的溶解度往往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和限制 存在饱和溶解度。在标准环境下,气体的溶解度很难达到饱和溶解度以上。而微纳米气泡由于其内部的压力高于环境压力,使得以大气压为假定条件计算的气体过饱和溶解条件得以打破(Fig.7)。

Fig.5 经典气泡的马太效应 Matthew Effect of Classic Bubbles

1对不同气泡大小的分类进行了汇总。1-10微米气泡其大小和特征都介于微米气泡和纳米气泡之间,被归类到亚微米气泡。虽然学术界对微米气泡的特征有一致看法,但是对气泡的大小范围没有统一标准。

5、微纳米气泡具备对流传热高效率的特点

研究表明汽液对流传热速度和高效率与气泡直徑反比气泡直徑很小在对流传热全过程中比传统式气泡具备显著优点。当气泡直徑较钟头微气泡页面处的界面张力可以对气泡特点造成比较明显的危害。这时候界面张力对內部汽体的缩小功效使微气泡在升高全过程中持续收拢另外主要表现出本身增加效用。从理论上看当气泡直徑无尽变小时气泡页面的比表面会随着无尽扩大最后內部标准气压会因为本身增加效用扩大到无穷大。因而因为微气泡的比表面及內部标准气压在其容积收拢全过程中持续扩大促使越过气泡页面溶解到水里的汽体增加且界面张力的功效实际效果也伴随着气泡直徑的减少愈来愈显著最后气泡页面会因为內部工作压力做到一定规定值而裂开消退。因而微气泡在收拢全过程中的这类本身增加特点可持续性提高汽液页面处的对流传热高效率而且这类特点促使微气泡就算在水质中汽体成分做到过于饱和标准时仍可再次开展汽体的对流传热全过程并维持高效率的对流传热高效率。

微纳米气泡的应用

微纳米发泡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应用领域的明确,设备制造商也在致力于开拓新的用途。如表4所示,微纳米气泡的效果有清洗效果、催化剂效果、杀菌·消毒效果、除臭效果、微粒吸附效果、生物活性化效果、摩擦力降低效果等。

 

1.小粒径纳米氧泡具有强大的医养价值

谈景旺医师首先发现微纳米气泡巨大医养价值,并应用各种慢性疾病医养保健,取得十分重要的作用。微气泡的医养原理:利用微气泡的生成和消失过程的特性--(超高温,超高压,发生超声波释放负氧离子等)由于微气泡破灭时发生的细微震动,不要说是皮肤表面老化的角质会脱落,连沉积在毛孔深处的污垢,都会被清洗干净。将身体浸泡在微气泡中时,由于改善血液循环,从身体内部开始感到温暖,氧气和能量注入到人体深处可以提高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力,加速新陈代谢。并且在给细胞充氧的同时,显著增强了清洗,杀菌,按摩,减肥和消除压抑的作用。

2水产养殖

微纳米气泡水都是由汽体与水融合造成的,汽体中含有 20%的氧,且氧在水中的溶化力好, 因而微纳米气泡水重要是水与氧融合造成的带有高浓氧的 μm 气泡水。一块儿 50μm 以下的气泡,上升速度缓慢,水液中停留时间长,例如直径 10μm 的气泡上升 3mm 务必 1 分钟。更重要的由于水蒸气正中间的界面张力超出气泡空气压力,微纳米气泡出现本身收缩选择性。 根据杨-拉普拉斯规律性,微纳米气泡界面张力与气泡直径规格反比,与气泡空气压力正比例。界面张力扩张,气泡不断收缩,一块儿空气压力随着扩张,即简言之微纳米气泡出现本身充 压情况。假如收缩的气泡空气压力与界面张力不均衡,气泡破碎,气体即完全溶化于水液中。气泡在水体中的加氧作用的效率高十分高,仅数小时就可以使挺大范围内的水体溶解氧迅速 提高。这因为微纳米气泡的总面积能有效扩张,表层的扩张及气泡内机械能扩张可以提高表 面氧化还原反应,可以提高氧的利用率。

在工厂化渔业的养殖上,特别是未来渔业的陆基养殖技术,大多是往高密度的集约化 方向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水体中高度溶氧的控制对鱼的健康及生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采用超细微泡技术以代替传统的增氧方式,将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可以大大提高鱼的活性 与产量,是养殖业走向工厂化的有力保障,并且微纳米气泡具有刺激生物生长及增强免疫力 的效果。

2 无土栽培

生态农业:在水培植物生产过程中,水中溶氧量是影响生长发育速度的重要因子,溶氧充足生长就快,溶氧度低不仅生长慢,而且低至植物所需溶氧的临界值以下,还会出现缺氧烂根,所以在生产上以提高水中溶氧作为水培的主体技术,不管是循环方式栽培模式如何多样化,但最终都是为围绕溶氧的提高作为其模式的可行性保障,凡是能让水中溶氧提高的技术措施,都是增进植物生长与促进发育的增产措施。在未来的生态农业技术中,超细微气泡技术必将是不可或缺的配套新技术。

在设施园艺和旱地滴灌中,已广泛采用气泵充氧等措施来增加水中溶氧量,提高作物根际氧含量,促进根系生长,进而增加产量,并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但是传统的充氧方式效率比较低,难以使灌溉水中溶氧值迅速增加,利用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对灌溉水进行曝气处理,可以使溶氧值迅速达到超饱和状态,形成微纳米气泡水用于灌溉。微纳米气泡水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并且其特有的带电性、氧化性、杀菌性等使其具有特殊的生物生理活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 果蔬清洗

机能性的微纳米三氧 气泡水可以实现无害化的非热杀菌,既能保持其株型与原质,又 可以达到无菌化的目的。三氧 具有强氧化性,可与蔬菜、水果中的残留有机磷农药发生反应, 强氧化剂或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可将农药分子的双键断开,苯环开环,破坏其分子结构,生 成相应的酸、醇、胺或其氧化物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大多无毒,易溶于水, 可马上被洗涤出去。同时三氧 可杀灭表面的各种细菌和病毒,达到解毒目的。与一般的三氧 水相比,对去除鲜果、蔬菜上附着的残留农药有更显著的效果。

4 洗浴保健

微纳米气泡浴:水中如果含有大量的微纳米气泡,就会降低水的透明度,颜色像牛奶一样发白,故微纳米气泡浴又称牛奶浴。水中的气泡从零开始增大至微米级气泡而破灭,产生的低音频率具有去除污垢的效果,同时低音频率更具有刺激脑内啡的产生,令人有镇静与愉悦的感觉。此外,如果水中含有以氧气产生的超微氧气泡,当身体浸泡在这种含高氧量的水中,可以滋养皮肤、延缓老化,达到高氧疗法之功效。并且没有任何添加剂,符合现代人对环保及健康生活的要求。

5 生态修复

研究发现富含微纳米氧气气泡的水对动植物都具有促进生物活性的作用。这是由于微纳米气泡在水中存在时间长,内部承载气体释放到水中的过程较慢,因此可实现对承载气体的充分利用,提供充足的活性氧以促进水中生物的新陈代谢活性。向污染的缺氧水域中鼓入微纳米气泡时,随着气泡内溶解氧的消耗不断向水中补充活性氧,可增强水中好氧微生物、浮游生物以及水生动物的生物活性,加速其对水体及底泥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实现水质净化目的。

6 水质净化

微纳米气泡是直径小于 50 微米的极细微气泡,微纳米气泡在水中上升速度慢、停留时间长、溶解效率高,并具备自增氧、带负电荷和富含强氧化性的自由基等特性。这些特点使得微纳米气泡在水处理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悬浮物的吸附去除:微纳米气泡不仅表面电荷产生的电位高,而且比表面积很大,因此将微纳米技术与混凝工艺联用在废水预处理中,对悬浮物和油类表现出了良好的吸附效果与高效的去除率,对COD、氨氮及总磷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强化分解:微纳米气泡破裂时释放出的羟基自由基,可氧化分解 很多有机污染物,目前在难降解废水处理与污泥处理方面,已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为 了促使微纳米气泡在水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羟基自由基,常采用其它强氧化手段进行协同作用, 如紫外线、纯氧以及三氧 等强氧化手段,以更好地发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微纳米泡的显着之处在于它作为对抗细菌和病毒的措施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加入压碎过程中产生的微纳米气泡和自由基来灭活细菌和病毒。对于冷却塔,除藻剂,菌和鲤鱼的对策也是有效的。除此之外,已经认识到对各种藻类,细菌和病毒的影响。通过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入口处安装三氧 气体发   生器并进行三氧 微泡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效果。

由于微纳米泡具有负电荷,它们被漂浮在水中的带正电荷的细小外来物质(例如污染物) 吸附。吸附后,它会收缩,最终微纳米气泡被压碎(塌陷)。此时,局产生几千摄氏度的热 量和几千个大气压。这种能量会破损污垢等异物,进一步分解有机物。残留物被缓慢上升的 微纳米泡吸附并上升到表面。通过去除漂浮的污垢和周围的水,很容易实现显着的水净化。 它在减少凝结剂和其他化学的使用量方面非常有效,并且可以大大减少产生的凝结污泥的量。它还用作生物处理曝气系统,有助于节能和减少污泥量。

7  微气泡药物载体

以微气泡做为载体在药物,基因运载方面发展迅速。研究者发现微气泡可作为一种 高效的载体,运载基因或药物到靶组织,并在超声波作用下破裂,将所载基因或药物释放 到靶组织内,从而在提高基因和药物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对其他健康组织的损伤。微气 泡主要通过将药物吸附包裹在其表面方式运载药物,不同尺寸的微气泡包裹的药量也不 同,通过控制微气泡的尺寸就可定量控制输送药物的多少.杨春江等人通过使用粒径分布 在 2um 到 6um 范围内的可控紫杉醇载药脂质微气泡,输送药物到肿瘤组织附近,并使用超声波使微泡破裂将其携带药物释放,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该技术有望实现在实时监 控下的体内定点靶向给药。

负离子与三氧氧化治疗

1 三氧制作原理

利用高压电离(或化学、光化学反应),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分解聚合为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转变过程;亦可利用电解水法获得。臭氧的不稳定性使其很难实现瓶装贮存,一般只能利用臭氧发生器现场生产,随产随用。 臭氧发生器的分类按臭氧产生的方式划分,臭氧发生器主要有三种:一是高压放电式,二是紫外线照射式,三是电解式。

臭氧系统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是发生器中的放电管,直接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臭氧发生器采用微间隙介质阻挡放电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运行的效率,而且增加了系统连续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设备的技术参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采用微间隙放电技术,使系统运行电压降低为6-8 kV,远低于玻璃管绝缘介质的耐压水平,有效地避免了介质击穿短路故障的发生,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臭氧为混合气体其浓度通常按质量比和体积比来表示。质量比是指单位体积内混合气体中含有多少质量的臭氧,常用单位mg/L、mg/m3或g/m3等表示。体积比是指单位体积内臭氧所占的体积含量或百分比含量,使用百分比表示如2%、5%、12%等。卫生行业常用ppm表示臭氧浓度,即每立方臭氧混合气体中臭氧占该体积的百万分之一为1ppm。臭氧浓度是衡量臭氧发生器技术含量和性能的重要指标。同等的工况条件下臭氧输出浓度越高其品质度就越高。

2 三氧及应用

三氧(O3)由三个氧原子组成,是一种强氧化剂,常温下半衰期约20分钟,易分解,易溶于水。三氧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多年以前。1785年,Van Marum发现在放电时氧气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1801年,Cruikchank注意到在电解过程中有一种不知名的气体产生。1839年,德国化学家Schonbein在巴塞罗尔发表了他的题为“电解水过程中阳极的气味”,这种刺激性的气体被正式确认为“活性氧”,并命名为三氧(Ozone)。在那个年代,Schonbein已认识到三氧在自然界的任何角落,并且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浓度增加。这个伟大的发现至今仍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有着巨大的影响。1900年前后,Von Siemens发明了“超级感应管”,即所谓的西门子管,这种能产生三氧的管让人们了解到三氧 是一种非常不稳定、难以储存、能从氧气获得并且要立即使用的气体。人们发现三氧可用于水的消毒。许多消毒水的工厂也由此而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将三氧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所致的气性坏疽。1936年,法国医生P.Arbourg最早提倡将三氧注入直肠来治疗慢性结肠炎。Payr首先尝试将少量三氧直接注入静脉来治疗疾病,由于有气栓的危险而被禁止。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三氧治疗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有许多探索者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1954年,Werhly和Steinbarth尝试采集5~10ml血液盛入一种容器(圣瓶)里,接受三氧的短暂处理后(三氧由紫外灯照射所产生),再将血液注射入供者的肌肉内,一期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多种疾病。这就是自血疗法的雏形。然而,50年代由于缺乏严格的试验基础和临床研究,三氧治疗的有效性受到了怀疑。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古巴、墨西哥和南美等国备受青睐;三氧的故乡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乐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少数几个洲尚能认可,而美国的其它洲则明令禁止。

步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三氧的作用机理越来越明了,三氧治疗作为一种古老而创新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地的医学工作者所认同。在欧州,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三氧治疗学会。1972年,Wolff和Hansler在德国创立了第一个三氧学会。意大利于1984年建立了本国的学会。1999年,意大利发起并组建了国际医疗三氧学会(IMOS),旨在诚实促进三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完善的临床治疗体系,不为商业利益所驱动。目前在欧洲,三氧主要应用于创伤及难治性溃疡(如糖尿病足)的治疗、癌症的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骨关节疾病的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中风及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临床应用的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

三氧氧化还原对于治病防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氧化剂具有的得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氧化性的决定因素是该物质中高价态元素的得电子倾向。在溶液中,根据双电层理论,氧化性的大小反映为氧化剂的标准氢电极电势:电势越高,则氧化性越强;电势越低,则氧化性越弱,相对应的,其还原态的还原性则越强。氧化剂具有强氧化性,使其蛋白质变质,甚至改变其DNA分子结构,从而达到杀菌杀病毒效果。对于头痛、偏头痛、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脉管炎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各种炎性和感染性疼痛以及许多原因不明的疼痛,都有较快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晚期癌病者,也可以明显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改善其精神状态和睡眠,提高其生活质量。三氧止痛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和成瘾性。医用三氧可改变血液中血小板聚合的方式,在有血栓的地方形成过氧化物,改变血栓的发展,促进血栓的解体,氧化并除去粘附在血管壁上的色斑的脂肪物质,增强血管的弹性,调节血管的通透性。对心脑血管缺血性病变、脑水肿等患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自体血疗法能够明显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尿酸的水平,明显减少病理性增强的转氨酶含量。国内外观察显示,通过该疗法治疗高脂血症,显效时间和效率明显优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国外研究证实,三氧具有和胰岛素同样的作用,可以加速体内糖代谢,促进糖转化,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同时可以避免患者脂肪的燃烧,对于糖尿病引起的眼病、糖尿病足等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疗效相当或弱优于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但没有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对急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三氧有好的退黄疸、降低转氨酶作用。对于酒精性肝炎、药物肝炎等均可有明显的疗效。调节人体系统代谢,增加皮肤的氧气供给,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疏通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修复坏死的细胞组织,重建皮肤机制。对多种皮肤性疾病有奇效。治疗高脂血症,显效时间和效率明显优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一、负氧离子生物学作用

1889 年德国科学家 Elster 和 Gertel 发现了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的存在。19 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德(Philip.lionad)博士第一次在学术上阐述了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功效。他提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并指出负氧离子含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山谷瀑布周围。20 世纪初,1902 年Asamas 等通过大量实验肯定了空气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1903 年俄罗斯学者首次发表了利用负氧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1905 年 Lange rin 在大气中发现了第二种离子称为 Langerin 离子或大直径带电粒子,又称为重离子。1909 年 A.Pouer 发现了第三种离子即中等直径的离子,称之为中离子。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 Dis suader 开创了大气正、负离子(负氧离子)生物的研究,形成了关于负离子(负氧离子)生物效应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有数以百计的论文、研究和实验报告,证明了负离子(负氧离子)对人体有明显的有益作用。而正离子则相反,特别对人的血压和新陈代谢有明显的破坏作用。1932 年美国 RCA 公司 Hamsen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这些研究由于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终止。直到后来 20 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大学的 A.P.Kragan 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创了离子生物效应的微观研究与实验。把对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的研究推向了第二次的开发与使用的高潮。Kragan 教授做了大量的动植物和人体试验。发现负氧离子具有延长生物寿命 1/3 的功能。并从人体的内分泌和机体内部循环及各种酶的生成反应等方面去论证负氧离子是如何影响人体和动植物。世界各国许多研究者也在他们各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上的试验,认为负氧离子有明显的生物效应。1978 年我国由伊朗的沙啥瓦特博士引进一台电子仪器—生物滤器(biological filter),即我国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前身; 1985 年06 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国予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研制出高效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负离子(负氧离子)医学》。他们将负离子(负氧离子)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探索性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疾病途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北京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研究应用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空气离子研究应用中心等科研机构进行了专业负离子(负氧离子)医学研究,使我国负离子 (负氧离子)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临床实践中,我国已有很多医疗单位运用负离子(负氧离子)技术探索治疗各类疾病。

1  负离子与小粒径负离子

小粒径负离子也叫轻离子或小离子,是一种等同于大自然的空气负离子,也有资料称其为生态级负离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或通过模仿自然原理生成的等同于大自然的、对人体具有较好的疗养功效的负氧离子。目前运用技术为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具有迁移距离远、活性高的特点,空气负离子按其迁移距离和粒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离子。对人有益的是小离子,也称为轻离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粒径小、活性高、扩散距离远、抗氧化性:负离子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基本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就是电子层上电子的交换,失去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正电性叫正离子,获得多余电子的分子(团)或原子显示负电性叫负离子。负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可以补充给老化细胞或血球电子。在生物体内,脂质的电子被抢夺,会氧化成老年斑; 蛋白质的电子被抢夺,细胞功能将失常;基因的电子被抢夺,就会得癌症。在生物体内,这种抢夺电子的物质被称为‚自由基,从量子医学层次讲,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氧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消除了自由基,而自身转变为氧分子 O2。

医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是小粒径负离子。因为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大自然中的空气负离子之所以造就众多长寿村,是因为小粒径的负离子比例高,小粒径的负离子由于活性高、迁移距离远从而在长寿地区上空形成负离子浴环境,目前很多负离子家电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采用传统负离子生成技术很难生成小粒径的生态负离子。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一般,只有除尘降尘作用, 一般用在空气净化领域较多。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三氧 研究学会专家组编写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亦然多次讲到:空气中的轻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对小至 0.O1μm、在工业上难以除去的的微粒飘尘,有百分之百的沉降去除效果。空气的正、负离子,按其迁移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离子。对人体有益的是小离子,也称为轻离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只有小离子或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空气的正、负离子,按其迁移率大小可分为大、中、小离子。离子迁移率大于 0.4c ㎡/(Vs)为小离子,小于 0.04/(Vs)为大离子,介于两者之间则为中离子。接近分子大小的荷电原子团或分子团,都属于小的空气离子。这些小的空气离子具有高的运动速度,在大气中互相碰撞,又不断聚集,形成大离子或中离子。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而其中的小负氧离子、或称之为小负氧离子团,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离子在单位强度(V/m)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称之为离子迁移率,它是分辨被测离子直径大小的一个重要参数。空气离子直径越小,其迁移速度就越快。离子迁移率是表达被测离子大小的重要参数。离子运动速度与离子直径成反比,而离子迁移率与离子运动速度成正比,故离子迁移率与离子直径成负比。

2  小粒径负离子的生物学功能提高人体自愈力

公元 400 年,古希腊医圣 Hippocratic 说:病人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the instinct o f patient  is  just his  doctor)‛,‚病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the  best  doctorof  p atient is  himself)‛,他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力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具有以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人体自愈系统,人类生命就是靠这种自然自愈力,才得以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

当人体的这种自然自愈力下降时,就出现了疾病和衰老,所以增加人体自然自愈力是修复疾病的关键。小粒径负离子正是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从而帮助人体战胜疾病。自愈力如同大树的根,根壮叶就茂。只要树根强壮了,全树冠所有枯黄的叶子都会一齐变绿。自愈力增强了,全身所有的病都会一齐得到治疗。这也是小粒径负离子作用范围广的原因。长期生活在高浓度小粒径负离子自然环境中的居民都能获得健康长寿,因为小粒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的改善是通过修复人体自然治愈力来完成的,而自愈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临床实验证明,小粒径负离子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都是自愈力的重要部分。实验证明小粒径负离子可增加脑吗啡作用,而脑吗啡本身就是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溶解肿瘤等抗病功能。小粒径负离子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 60 万亿个组织细胞内和 140 亿个脑细胞内,参加细胞内生物电活动,为细胞内充电,调整细胞膜离子运转机制使之正常化,增强细胞内能量代谢,参加细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复、参加细胞离子平衡,从而达到全面活化细胞的作用,提高机体自然自愈力,这是小粒径负离子的重要机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药物‚代替身体器官的抗病能力,人体自身的自愈力也受到了削弱,逐渐丧失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健康。预防医学界的专家们认为,现代医学理念的‚疾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各类药物的作用,而各类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副作用又是以损坏患者部分机体功能并加速其衰老为代价,来寻求患者病灶部位暂时的平衡。即使非常先进的现代医学,也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治好疾病,其结果往往是药物的副作用加速了生命体细胞组织的老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要摆脱对药物的依赖,拥有真正的健康就应从增强人体自身自愈力着手。修缮人体各器官功能,帮助机体维持并恢复自主健康的能力。这是人类命运的呼唤,也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神经调整机制

负氧离子是粒径很小的带电粒子,其粒径为 10a(埃;1 埃=0.1nm),细胞膜间隙为 20a 每个负氧离子可带入 1.56*10(-19)库伦电量。病人接受 45 分钟治疗吸入 1500-2000 亿个负氧离子。负氧离子经鼻吸入肺内,每秒钟内每平方厘米肺泡表明可产生 1.5*10(-8)尔格能量, 相对于耳蜗神经感受阀值的 150 倍,对呼吸道内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并通过迷走神经和颅内神经对机体产生调整作用,此称之为神经调整机制。神经调整机体是建立在平衡理论的基础上。

参与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

在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转运通道,对不同离子具有选择性通过,并组成‚离子泵‛。即进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将需要的离子由细胞外‚泵‛入细胞内,同时又将不需要的离子泵出细胞外,保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维持细胞内环境先对稳定,这是一切细胞实现生理功能的基础。这种细胞上的离子泵正常运转,需要ATP能量和正常的膜电位。当细胞膜电位降低或 ATP 能量不足,均可影响离子泵的正常运转。负氧离子可提高膜电位水平,可补充电子传递系统所需要的电子和能量转化所需要的氧,从而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增加ATP能量,推动离子泵的正常运转。离子泵存在每个细胞中,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增强细胞能量代谢,消除氧自由基

负氧离子可减少在能量代谢中氧自由基的生成。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能量转化过程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电子参加。若氧分子获得一个电子则生成氧自由基;若获得 2 个电子则生成

过氧化氢活性氧;若获得三个电子则生成羟基(-OH)活性氧,只有氧分子同时获得 4 个电子时才能生成水、二氧化碳和 ATP(三磷酸腺苷)完成能量转化。由此可见,在食物转化能量时, 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和活性氧。负氧离子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为细胞补充足量的电子,使更多的氧分子能获得充足的电子,完成能量转化,产生更多的能量,并减少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

活性氧和自由基是人体内毒性很强的物质,是人类衰老的原因之一,是引起疾病的病因。著名的生物学家哈曼指出,衰老过程源于自由基对细胞及组织的损害。过氧化脂质与蛋白质 结合可形成老年斑(脂褐素),这是衰老外部的表现。自由基损害 DNA 及遗传因子,克制细胞发生癌变。自由基损害细胞内皮细胞,可发生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自由 基损害大脑黑质细胞,可使细胞产生多胺减少,导致震颤性麻痹。自由基侵害眼内晶体,也 是发生白内障的原因之一。因此,负氧离子在促进能量转换的同时,可减少体内自由基与活 性氧的产生,起到保护作用。Kruegger  等观察到负氧离子能明显促进蚕体中过氧化酶、过氧氢酶的生物合成。国内邱炳源、吴式明、李志民等分别在各自的试验中发现,负氧离子能显著增加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等,都是体内自由基的清除剂。因此,负氧离子可通过增加SOD 的生物合成和活性达到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效。另外,负氧离子可使自由基无毒化。

1975 年 Stein 等根据实验提出基因活化理论,认为在安静时 DNA 带负电荷,与带正电的组织蛋白紧密结合而失去活性,只有一种非组蛋白连接在 DNA 上,发生磷酸化,释放出负电荷,与组蛋白结合,并从 DNA 骨架上脱离出来,使 DNA 裸露才具有活性。加入负氧离子可以起到非组蛋白样作用,负氧离子与组蛋白结合,将组蛋白从 DNA 骨架上脱出,使 DNA 裸露, 基因才具有活性。(见李瑛主编《医学遗传学》)

实验表明,吸入负氧离子 30 分钟后,肺泡内氧增加量 20%,排除二氧化碳增加 14.5%,并能增加血氧分压。另外,试验也证明,负氧离子还可以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入,增加细胞内供氧。资料表明,城市住宅内空气中的含氧离子为 40-50 个/cm(3),城市上空为 100-200 个/cm(3),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是处于氧供给不足的状态。日本学者说:缺氧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这就是人们迫切需要补充负氧离子的原因之一。当今补充负氧离子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是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措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们在 70 年代做过一项试验:一种叫蝾螈的动物,切去尾巴后,很快会长出新的尾巴,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蝾螈尾巴的切面有很高的负电位,又称损伤负电位,也就是有很多负氧离子。因此可以证明负氧离子可以加速损伤细胞修复功能和再生能力。这个实验再一次证明负氧离子具有加速修复功能和细胞再生能力。被临床广泛用于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以及临床治疗。

早在 1998 年有些学者就曾报道过,空气负氧离子可通过某些未知的机制刺激人体,而提高脑力吗啡、内啡肽水平。目前研究发现,吸入负氧离子可通过大脑A(10)神经增加脑吗啡分泌。脑吗啡是由 31 种氨基酸组成若干组合,每 5 个氨基酸(AK)构成一个组合,担负一种功能。脑吗啡有 20 种,脑吗啡除了有快感功能以外,还有许多强身治病功能,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杀菌、肿瘤溶解、畅通血管预防老年病,抗氧化抗衰老、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以及增加大脑海马沟记忆力等。

 

纳米氧泡电热疗系统功能原理

一、微纳米氧热调养的合理性

中医的天人合一的超巨系统理论,是建立在人体复杂巨系统及量子医学理论基础上的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人体复杂巨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人体复杂巨系统与自然环境―能量信息系统和物质系统不断的循环、流通、交换、共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归纳分析,构建中医天人一合的超巨系统理论。量子化不但是物质间能量交换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生命系统内外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基本规律。因此有理由认为人体对各种感觉信息的储存也应该是量子化的,感觉量子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基础。目前,各种全身治疗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于相同的感觉量子反复地传入,中枢神经细胞对相同的感觉量子基本会产生相同的细胞反应,这种对感觉量子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可能是记忆和思维的基础。因此量子化思维可能是破解生命之谜的必由之路。

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疗法,无外乎可从人体复杂巨系统与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形式分为化学物质方法(包括中草药、环境毒物学、微量元素医学及东方食疗学和营养物质等)、能量方法(如温热疗法、冬泳、能量医学、同类疗法、断食疗法等)及信息方法(神经反射学,心理学,情绪抒导学,催眠学,身心灵透析学,九型人格学,花精疗法,音乐疗法,思维场疗法,磁疗学,干细胞疗法,养生气功,运动医学,芳香疗法),这些疗法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官器官转化成人体内的电磁波及物质直接进入人体直接干扰人体各种细胞电磁场从而产生各种生理反应,不管作用大小及方式,其作用的效应是整体网络产生的,必须运用复杂网路理论及视角重新建构评价中西医治疗方法。

何谓微气泡?  直径 1~数十微米(1 微米为 0.001mm)的,十分微小的气泡.微纳米泡沫以每秒0.1 厘米的非常缓慢速度上升,消灭时以 40 千赫兹的超音频率和 140 分贝高声频瞬时间发生4000 度到 6000 度的高温。可迅速升高体温,如果说, 肉眼能够识别的气泡大小通常为 2mm.  那么,相当于其 1/1000 的微气泡则是肉眼所分辨不了的超微细气泡。微纳米气泡与一般气泡不一样,一般气泡因大气泡效用迅速就会合拼升高与粉碎,在水里的扩散性差,而微纳米气泡具 备挺高的气泡相对密度与横着的扩散性。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是开发设计研发的爆气机器设备, 能够在水中造成微纳米气泡。说白了微纳米气泡,即气泡直徑可以超过 μm 量级,乃至纳米量级的气泡。其特性是气泡在水质中的升高速率迟缓,等待时间长,气体与液體的触碰总面积 大。对比与传统式的宏观经济气泡,微纳米气泡在水质中的爆气高效率高于更加多,乃至好 几倍。除开在充氧高效率上的提升,微纳米气泡在吸咐水质中的细微飘浮细颗粒物的特性上, 也是其独具一格的特性。微纳米气泡以其直徑超过 μm 级,乃至氧化硅,气泡表层的物理学特性获得了更改。所谓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就是把氧气作成极小的气泡密闭在水中的机能水。这种机能水具有氧气的特性这种不可思议的特征,从而在医疗保健领域等方面被活用。它具 有 3 个要点: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就是把氧气作成极其微小的气泡密闭在水中的机能水。它是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把氧气吹入水中。通常氧气一旦溶入水中就会消失。氧气纳米超微气泡 水被多量的离子所包裹,所以可以在水中长期维持安定。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在医疗领域和 食品领域等的应用技术会被人们期待。氧气能给生物补充生气。含有氧气纳米超微气泡的水, 由于具有很好的渗透能力,不仅是表面、而且可以深及内部。在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的水槽 中,淡水魚的鲤鱼和海水鱼的鲷

鱼可以共存。在含有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中,鱼介类对环境 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使衰弱的机体迅速得以恢复。再详细点说,氧气纳米超微气泡水是高新技术制作成的特殊机能水,一般在水中即使含有微小的氧气小气泡时,按物理常识,几乎在瞬間就溶于水中消失。但是新开发的生成技术,由于氧气纳米超微气泡被许多离子包裹, 可以在水中长时间以氧气纳米超微气泡的状态密闭保存(Fig.1)。


Fig.1氧气纳米超微气泡

  带电性微米气泡表面带负电荷,而且相对于普通气泡,其所带负电荷比较高,一般 30um 以下的气泡的表面负荷在-40mV 左右,这也是微米气泡能大量聚集在一起时间较长而不破裂的原因之一。利用微米气泡的带负电性,可以吸附水中带正电的物质,对去除水中悬浮物或污染物的吸附和分离起到很好的效果。自我增压和溶解气泡内部的压力和表面张力有关,气泡的直径约小,内部压力越大。由于微米气泡的直径很小,比表面积很大,所以它内部的压力要比外界液体的压力大很多,而正式由于由于微米气泡的这种内部增压和比表面积大的优势,它的气体溶解能力是毫米级气泡的几百倍之多。因为溶解度与压力有很大关系,所以微米气泡内部压力增大到一定阙值时,会使界面达到过饱和状态,在将更多气泡内的气体溶解到水中的同时,自身也会慢慢溶解消失。收缩性微米气泡在水中产生后因为自身增压,会不断的收缩或膨胀,其直径是一直变化的。据最新研究标明,20um~40um 的气泡会以 1.3um/s 的速度搜索到 8um 左右,然后收缩速度会土壤急剧增加,此后可能进一步分裂成纳米级气泡或者完全溶解于水中。(5)界面动电势高微米气泡的表面会吸附带电荷的离子如 OH-,而在这 OH-离子层周围,又会分布反电荷离子层如 H+,这样微米气泡的表面就形成了双电层,双电层界面的电位又称为界面动电势,界面动电势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米气泡界面的吸附性能。因为微米气泡的收缩性,使得电荷离子在段时间内大量聚集在气泡的界面,一直到气泡完全破裂溶解之前,界面动电势一直都会增高,表现出对水中带电粒子的吸附性能越好。

基本原理是想方设法使水里造成很多的微纳米气泡,以产生水、气、及被除去化学物质 的三相电混合体,在界面张力、气泡升高水的浮力和静水压力差主要力的相互功能下,推动 超微粒气泡黏附在被除去的细微油滴之后,因黏合体相对密度低于水而上调到河面,进而使 水里油粒被分离出来除去。1、高效率溶解氧:因为微纳米气泡发生器造成的气泡,在水质中与水的表面巨大,上调水流量低,触碰時间长,因此氧的对流传热高效率极高。广西巴马长 寿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 高的地区,这里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 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阳光、空气、水是这里长寿健康的源代码。其中巴马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很高!"天然氧吧"水波天窗是巴马负氧离子浓度最高的地方,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每立方厘米高达 5 万个,正是巴马独一无二的空气,它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吸引了无数"候鸟人"前来治病,留下了很多起死回生的生命奇迹。小粒径纳米氧泡仪具有超强的高负氧离子效果,好似漫步在 绿色森林里一般!我们的高氧微气泡是直接进入人体 毛孔,直接充入细胞中,排出病源,同时注入负氧离子,充盈每一个细胞。一定的温度40 ℃左右,促使人体毛孔和毛细血管同时扩张,促进了血液循环,让人提由内而外感觉热起 来,直接接收微气泡水进入人体内肌肉,骨骼的细胞中。可以说是全方位精准的对人体进行 提高细胞活性和免疫力的作用。

负氧离子还有以下生物学效应: (1)新陈代谢 吸入负氧离子可以降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并持续较长时间,还增加基础代谢率,加强糖原有氧代谢,使无氧代谢产物乳 酸维持在较低水平,进而增加运动耐力。 (2)抑菌和促进机体修复 空气负氧离子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并且可以促进上皮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和促进机体修复。负氧 离子抑菌和杀菌作用是通过其所带电荷的作用实现的。 (3)免疫系统 负氧离子的吸入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率,使血液中 r-球蛋白升高,提高淋巴细胞繁殖能力和对淋巴细胞存活有益,对抑制肿瘤有抑制和衰减作用。(4)呼吸系统 空气负氧离子增加气管、支气管纤毛活动,并逆转正离子所致支气管壁感染,负离子增强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使吸氧量增加 20%,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 14.8%。另外,负氧离子还有脱敏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作用。(5)对听力的影响    空气负氧离子可以改善豚鼠耳蜗血流量,增强耳蜗细胞代谢,使内耳供氧增多,从而减轻噪声性听力障碍,减少阈移,加速听力恢复。 (6)对性格、情绪、学习、记忆的影响   空气负氧离子对小鼠学习和记忆有良好的作用,并且对性格、情绪和行为也产生有益作用。对癌症患者,皮肤病患者,风湿,痛风等效果尤为显著,并且成效快。癌细胞的厌氧性,人体都寖泡在高氧微气泡中时全部毛孔,毛细血管都在充入高氧,使的癌细胞无所遁形。并且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给细胞注入能量。让其达到高活性,高免疫力。

纳米气泡热疗作用

热疗(Hyperthermia)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是指“高热”或“过热”。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传递到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既可利用介质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传递方式将热源的热量传给机体,又可利用电磁原理,使机体吸收电磁场的能量,使之变成热能。促使人体产生内生热、达到消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粘连的作用。

 热疗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对正常细胞没有损害。正常组织有丰富的、排列有序的血管网,它为组织提供氧气、营养物质,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同时能迅速带走代谢产生的热能,工作效率高、散热能力强。而肿瘤组织的血管网结构异常扭曲,粗细不匀,甚至还会有瘤栓堵塞,受热后容易产生热聚集,温度要比临近的正常组织高出3℃~7℃,肿瘤细胞“老老实实”的呆在那儿被“烤”,直到被烤死。德国医学专家2009年9月22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癌症患者时使用热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比单一接受化疗效果更好,无瘤期更长。

热疗不仅能有效抑制有害细胞,还有很多其他作用。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利于组织中毒素的排出;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因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从而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及组织修复,使炎症局限。炎症往往是由于受伤、受细菌感或病毒感染,某种维生素缺乏和过敏等引起的局部病变。病变的主要特征是血液循环不畅。缓解疼痛:热疗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致痛物质的排出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热疗还可使肌肉、肌腱和初带等组织松弛,可缓解因肌肉痉挛、关节强直而引起的疼痛。 减轻深部组织充血: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体表血流增加,因而相对减轻深部组织的充血。(4) 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多用于危重、年老体弱及末梢循环不良患者改善微循环。微纳米氧泡在人体内产生巨大热能,释放负电荷,对人体整个网络产生作用,赋予热能及负电荷,在调整人体复杂网络功能,显然优于现代西医单靶点的治疗作用。

氧化与中药药浴的协同作用

药浴是中医外治法中一种特色疗法。它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 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经加工制成中药浴液,进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

中药浴源流:《殷墟卜辞》记载有 22 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其中就包括了药浴。《黄帝内经》有―摩之浴之、―行水渍之等药浴法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有邪者,渍形  以为汗的药浴发汗袪邪法。 《伤寒杂病论》记载用百合洗方洗身以治百合病、苦参汤洗浴治疗狐惑病等。《本草纲目》收载了多首沐浴、热浴、坐浴药方。《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奠定了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作用机理:药浴作为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内至脏腑,外至四肢百骸,腠理毛窍。药浴作用于肌腠,药气通过腧穴行于经络,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发挥行气血,调阴阳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浴所用药物多为芳香走窜,辛散通阳、活血通络之品,此类药物气味俱厚,经煎煮及热水浸泡,药气极易逸出,从肌肤腠理进入人体,发挥―通经走络,行气活血,开结行滞,直达病   所等多重功效。汗法是中医袪邪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居八法之首。 中医有―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大治疗原则,其中的―开鬼门就是发汗法,是治水三法   之一。 热浴本身就出汗,药力相助,毛孔大开,则发汗更为透彻,邪随汗出,邪去正安,从而达到康复目标。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吸收、渗透、感觉、分泌、排泄等多种功能,药浴疗法正是利用了皮肤的这些生理机能来治疗疾病,故皮肤的生理特点是药浴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药浴透皮吸收原理:通过渗透角质层细胞膜,入细胞内;    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通过毛 孔、汗孔被吸收, 通过表皮细胞间隙渗透进入真皮。水合作用原理:水合温热作用一方面使毛孔开放,促进药物的穿透、扩散,利于药物的吸收;皮肤湿度越高,角质层水合程度越高, 其渗透和吸收能力也越强,药物活性和渗透扩散系数增加,促进药物的吸收。可见,中药浴 实则是中药治疗与现代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反射原理:分布于皮肤的大量自主神经 末梢及特殊感受器,在药浴作用下,神经末梢由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 射与传导,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同时改善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 理变化,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中药浴的治疗作用: 活血通络, 促进血液循环;发汗驱邪,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药气循经,直达病所,调节脏腑功能;扶 助正气,增强免疫,消除疲劳;平心安神,改善睡眠。

氧化联合药浴治疗

从化学角度上说,一切重要生命活动过程,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人体中氧原子、氯原子、氢原子等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好氧、氯、氢等元素组成的物质:如臭氧(O3)是强氧化剂、氢气是强还原剂、氯氧化物是强氧化剂,足可以抵御多数疾病,与其采用的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癌药包括中药、化疗药等治疗及放疗等治疗,最终均通过活性氧或氧自由基的氧化而发挥对靶细胞或病原体的攻击作用,还不与何直接应用臭氧(O3)、氯氧化物等,提高机体氧化电位,杀死病原体或靶细胞。氧化不足(氧化还原失衡)是人类各种疾病形成的原因,也是各种疾病形成的结果,不能因为氧自由基过高造成的伤害与生命活动氧化应激等同,而把“污水和孩子”混为一谈。局部或全身短暂的过氧化(人体短暂的氧化电位补给),将使肿瘤或病原体无立锥之地。药浴是中医外治法中一种特色疗法。它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 选取适当的中草药,经加工制成中药浴液,进行全身、半身沐浴或局部浸浴(如坐浴、足浴、面浴、目浴等),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可落实三氧热浴、氯氧化物治疗等氧化疗法。

药浴作为一种外治方法治疗疾病,主要是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内至脏腑,外至四肢百骸,腠理毛窍。药浴作用于肌腠, 药气通过腧穴行于经络,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发挥行气血,调阴阳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药浴所用药物多为芳香走窜,辛散通阳、活血通络之品,此类药物气味俱厚,经煎煮及热水浸泡,药气极易逸出,从肌肤腠理进入人体,发挥―通经走络,行气活血,开结行滞。

总之,人体为‚天人合一‛的物理体系,各种慢性疾病的形成是人体这一巨大的网络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何合理运用现代医学‚对症治疗‛及微纳米气泡协同药浴等整体调理方法,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大大克服现代医疗疗效‚不确定‛所带来的副作用或伤害。

 

纳米氧泡载药电热疗调治癌症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最为基本的损伤为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损伤,中医称之为血瘀证,所谓“气血不通”,所谓气血功能系统为生命最为核心的“功能区块”,慢性病殊途同归,最终造成血瘀证,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脂类代谢紊乱、衰老等慢性疾病最终造成血管系统硬化,血液粘稠,中医称之为‚血瘀证‛,另一类慢性损害为炎症纤维化,中医称之“热毒”,即各种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形成纤维化,如慢性气管炎、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关节炎等,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慢性病有哪些危险因素: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变异有关。环境因素:年龄、体重超重与肥胖、长期过量饮食、运动量不足、营养失衡、吸烟与饮酒、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化学毒物接触等因素。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

小粒径纳米气泡的整体调理作用

慢性疾病最为主要的损伤机体血液循环能的损伤,中医称之为血瘀证,不论是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殊途同归,最终造成血管硬化而产生一系列的疾病,而 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病为免疫系统的紊乱造成的一系列疾病,根据慢病的主要病 理损害,相应的调理应从改善血液循环,延缓血管硬化及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为着力点。到目 前为止,人类仍未发明一种特别有效的阻断血管硬化进程的药物防治各种慢病造成的血瘀证, 相反小粒径纳米氧泡,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迅速升高体温,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改善供氧, 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一方面减轻血瘀证的危害,以及各种病理损伤对血管微循环的损害, 另一方面延缓血瘀证的进程,调节免疫系统,促使人体各大系统功能恢复。

人体生老病死过程,也等同于是人体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人体细胞无时无刻需要氧气,但病理损伤时,出现氧化还原失调,最终产生过剩的氧自由基,人体任何的各种病理损伤,最终通过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死亡。平时生活过程中,负氧离子对人体‚润物无声‛,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见下表),已发现小粒径纳米氧泡热浴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负电荷,直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因此过剩氧自由基的清除至关重要,这也是小粒径纳米氧泡热浴的重要功能之一 。

小粒径纳米氧泡进入人体产生 4000-6000℃高温,其物理透热的功能无与伦比,作者临床工作中使用过很多种热疗设备,如红外线、微波等全身热疗方法,无法与小粒径纳米氧泡比拟。初步看来,小粒径纳米氧泡的物理透热作用可使人体 20 分钟内达到目标温度,一般来说,体温大致与水温相差 2℃左右,可根据水温有效的控制所需要的目标体温,而且没有皮肤灼伤并发症。据作者体会,目前尚未发现好于小粒径纳米氧泡的物理透热方法。众所周知,热疗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改善供氧及营养物质的代谢,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巨大,长期以往, 将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热疗(Hyperthermia)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是指“高热”或“过热”。以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传递到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既可利用介质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传递方式将热源的热量传给机体,又可利用电磁原理,使机体吸收电磁场的能量,使之变成热能。促使人体产生内生热、达到消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粘连的作用。热疗不仅能有效抑制有害细胞,还有很多其他作用。

     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热疗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利于组织中毒素的排出;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炎症早期用热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在炎症后期用热,可因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从而有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及组织修复,使炎症局限。炎症往往是由于受伤、受细菌感或病毒感染,某种维生素缺乏和过敏等     缓解疼痛:热疗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致痛物质的排出及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解除局部神经末梢的压力。热疗还可使肌肉、肌腱和初带等组织松弛,可缓解因肌肉痉挛、关节强直而引起的疼痛。

良性慢性疾病的医养模式

现代西医总体治疗主要依靠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如高血压病,千篇一律采用钙离子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利尿、抑制心血管系统等直接降血压的各种措施。众所周知,高血压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是人体整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等均与人体各个脏器整体功能失调有关,单纯的西药治疗,只是控制了所谓的各种理化指标,并没有改变人体身体产生疾病的五脏六腑的存在的内在不足,相反,各种西药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尤其是长期服用,远没有明确。人体是复杂网络巨系统,任何一种合成化学药品,进入人体后对各种蛋白质分子、组织器官的潜在危害,现代医学的各种手段远远无法确定的长时间对各种千差万别人体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损害。

慢性良性疾病以心血管系统、慢性免疫紊乱为多见。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早期除了血压轻度升高以外,往往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仅在劳累、紧张、精神情绪变化时感头晕,两侧太阳穴部位胀痛、容易疲劳等。血压明显升高时往往有头痛、心慌或者胸闷,有些人因为鼻出血或者眼结膜出血才发现血压升高,少数人即使血压很高也没有症状,直到有重大靶器官损伤如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时才能发现血压升高。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诊所测量高血压的标准为大于 140/90mmHg,自测血压为135/85mmHg,动态血压24 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昼平均值为135/80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等常见慢性疾病分别为内在血糖、血脂及尿酸等因内在的遗传病因、精神因素及外在各种病因等,造成的代谢紊乱,长期的内环境紊乱,加速人体血管系统的硬化和血管壁的增厚,以及血液的粘稠度,最终导致气血不足, 损害全身,加速人体的衰老死亡。小粒径纳米氧泡升高体温、加速血液循环、排出大量代谢产物、并补充大量负氧离子,同时根据机体的体质特点,辩证论治,进行个体化的药浴,且便于长时间长期全面整体的调节,量变到质变,已达到改变人体稳定状态的目的。

免疫性疾病是人体另外一种慢性疾病,自身免疫紊乱或因外界物质感染诱导的,包括人体衰老、全身退行性变也是免疫因素参与下发展的。常见的慢性肝炎、慢性皮肤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等疾病,均与自身免疫紊乱损伤导致组织器官的病理损伤。小粒径纳米氧泡热疗结合各种个性化药浴,改善人体代谢,调节免疫网络,长时间长期的调理,从而改变人体免疫功能,恢复原有稳定状态。尤其是皮肤性疾病,直接为小粒径纳米氧泡联合药浴接触部位,更能显示其巨大优势。

 

 

微纳米氧泡不仅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而且可传递“能量”于人体,使人体体温“被动”升高,这一重要作用基本上被人类所忽视,甚为可惜!笔者认为,对于人类复杂巨系统,具有强大的稳定性,疾病的形成是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使人体网络系统子系统产生破坏或新的稳态,出现各种症状或病痛。既然如此,要想调整网络稳态出现偏移,不是采用某一局部或靶点的治疗所能解决的,恰恰热能的干预符合人体网络的调理。不同于人们的常识,宇宙中各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均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化身,即中医的“气”,热的传统,对人体网络调整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第二种物质比热的功效重要了。笔者认为,热能是人类“抵御”疾病调理身体的重要武器,正如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 460~370 年,医药之父)也用加热疗法治疗肿瘤,他有句座右铭:“给我热能,药物不能治愈的可用手术治疗,手术不可能治的可用热疗治,只要能让人发热,我可治愈所有病。”

热疗于 1985 年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继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之后的第 5 大肿瘤‚绿色‛治疗, 溯根求源, 热疗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高热或过热。西方的热疗史也可以追溯到 5000 年前,那时埃及医生就曾用加温法治疗乳腺肿瘤。。自1866 年以来陆续报道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因偶患丹毒、严重感染或曾有高热病史而出现肿瘤消退现象。以后有学者陆续报道用加热合并其他疗法提高了肿瘤的疗效或治愈肿瘤的案例。我国古代就有用‚热‛来治疗疾病的传统, 如砭石和火, 并创造了炙术, 现在民间仍然有用火针、烧红的小烙铁来治疗浅表肿瘤的例子。公元前 400 年西方医学之父Hippocrates 对肿瘤热疗也有过记述。不过, 这种原始的对疾病的 治疗技术直到近代才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从18 世纪后叶才有了初步科学的记述。如: 1866 年德国医生 Busch 首先报告 1 例经病理证实的面部肉瘤, 因两次感染丹毒, 高烧后肿瘤消失, 患者存活。1884 年 Bruns 报告 1 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因感染丹毒高烧数天后肿瘤消失, 随访 8 年, 仍无复发、转移。1893 年 Coley 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研究的‚发热疗法‛ , 意外地或实验性地给患者注射化脓 性链球菌及绿脓杆菌混合提取物(即丹毒毒素, 也称Coley 毒素) , 诱发患者发热 38℃~40℃, 治疗晚期癌症 38 例, 随访 27 年, 其中 12 例治愈, 19 例好转, 5 年生存率达 60 。Coley 曾用人工接种丹毒 的方法治愈 10 例肉瘤, 其中 2 例发热最高的患者, 分别存活 27 年和7 年, 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应用人工高热治疗恶性肿 瘤的报告。1918 年 Robdendury 报告 166 例未经任何治疗自行消退的恶性肿瘤, 有 72 例伴有严重感染并发高热的历史。 1953 年Coley 的女儿 Helen Naut 报告 30 例软组织肉瘤、淋巴瘤、宫颈癌等, 用 Coley 毒素诱发高热, 其中 25 例生存 10 年以上。1957 年 Selaw ry 综合各家经病理证实的 450 例自行消退的恶性肿瘤, 发现其中至少有 150 例患有疟疾、伤寒而诱发高热的历史。 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物理学、工程技术学和生物学等多学 科的介入和联合攻关, 进行的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 使肿瘤热疗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5 年第 1 次国际加温治疗癌症 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1978 年 9 月美国癌症协会召开第 1 次美国加温治疗癌症会议, 此后每年召 开一次。 1980 年北京、上海相继开展开展了微波加温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并于 1981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 1 次全国肿瘤热疗会 议, 至今已召开 9 次。近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了高温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 世界各国学者对分子热生物学、细胞热生物学、血管热生物学、热剂量测定法、加热技术、测温技术和临床应用等进 行了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 使高温治癌取得了飞速发展,显示了高温治癌的独特优点, 成为肿瘤治疗充满希望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然,高温治癌仍处在发展阶段, 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大有希望, 任务艰巨。

一、肿瘤热疗应用及原理

肿瘤热疗主要是指利用非电离辐射物理因素的生物热效应,使生物组织加热升温杀灭肿瘤组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肿瘤热疗(hyperthermia)是应用各种热源运用现代医疗科技及 ICU 技术对恶性肿瘤进行加温治疗的一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温热治癌‛、‚高热治癌‛、‚透热治癌‛等。就热疗本身来讲,它是一种纯物理性治疗, 热源包括高频电磁波、红外线、超声波、热水浴等。在对机体加温时,由于肿瘤组织自身的组织结构不健全,散热较正常组织慢,使肿瘤组织的温度较正常组织高出 5℃~10℃,而恶性肿瘤细胞对高热敏感,结果是高热后肿瘤细胞被杀死或逐渐凋亡,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热疗相对放疗、化疗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无毒副作用,同时,热疗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加放疗、化疗的疗效,配合手术及其他手段治疗癌症,可以减少肿瘤复发,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肿瘤热疗(hyperthermia)是应用各种热源运用现代医疗科技及 ICU 技术对恶性肿瘤进行加温治疗的一种方法。有学者称之为‚温热治癌‛、‚高热治癌‛、‚透热治癌‛等。就热疗 本身来讲,它是一种纯物理性治疗,热源包括高频电磁波、红外线、超声波、热水浴等。常 规热疗一般在 4 0 m in~ 60 m in 内, 肿瘤温度保持在 41℃~ 45℃ 范围, 通常大多在 42. 5℃~43℃之间叫常规热疗。也叫浅表热疗、腔内热疗。我 国已开展 20 余年, 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 全国比较普及。亚高温热疗指温度在 39℃~41.5℃之间, 每次加热时间为 1 h~6h, 或更长。超高热指体温 41.5℃-43℃,适合于全身热疗和热化疗, 如‚太空仓、腹腔、肢体等‚热灌注。目前在晚期腹盆腔肿瘤、癌性胸腹腔积液、恶性黑色素瘤、保肢骨肉瘤等治 疗方面 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加热的范围,分为全身热疗和局部热疗。全身热疗包括红外线全身照射、微波体表照射及微纳米氧泡热疗等,是指将身体各部都进行加热,使体温均匀升高而达到治疗温度的方法。加热方法有三种,即经体表加热法、体外循环法、生物法(已不用)。体表加热可分为红外线辐射加热、微波加热等,而上世纪 80 年代所用的热水浴、热蜡浴、电热毯等因有诸多缺陷已经不再应用。目前因红外线辐射加热效果确实、副作用小、易于监测、成本较低而在临床上较多应用。

二、肿瘤三氧氧化治疗

   医用三氧 可以诱导机体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是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杀灭肿瘤的重要因素。 可以杀灭导致肿瘤的病毒,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适当浓度的医用三氧 可对肿瘤细胞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而三氧 并不抑制正常细胞的生长,因为正常的细胞对于三氧 的氧化具有较强的防御机制。.医用三氧 进入人体后和体液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直接作为细胞毒性因子杀死癌细胞,还可以调节体内抗体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功能。当医用三氧 进入人体生成过氧化氢后,正常的人体细胞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过氧化物酶来避免受到伤害,而肿瘤细胞缺乏产生过氧化物酶的能力。.医用三氧 治疗还能够减轻甚至消除肿瘤外科手术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并能够减轻化疗对机体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医学三氧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抑制患者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并能延长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医用三氧 治疗后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使术后放化疗得到顺利进行。医用三氧 进入人体后可以生成过氧化氢,增加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医用三氧 辅助治疗癌症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国外已将自体血回输疗法(简称自血疗法)广泛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患者接受自血疗法后微量干扰素的水平可提高7-8倍。接受自血疗法的患者有70%疼痛减轻及90%患者生命力增强。

三、微纳米氧泡的热疗作用

通过小粒径纳米气泡,进入人体,利用微气泡的生成和消失过程的特性—(超高温,超高压,发生超声波释放负氧离子等),发生破裂,产生 4000-6000℃高温,通过纳米气泡水的体外灌注,人体的体温保持体外水温极易升高,由于微气泡破灭时发生的细微震动,不要说是皮肤表面老化的角质会脱落,连沉积在毛孔深处的污垢,都会被清洗干净。一般来说,20 分钟内人体体温能达到低于水温 2℃的体温,如果水温 43℃,则口温能达到 41℃左右,并且产


Fig.1 小粒径纳米氧泡仪器

生大量的汗水,平均每小时约 1000ml。在众多热疗媒介中,纳米气泡的物理透热作用效率很高,很容易达到治疗调养的目的。相对于其他的各种物理透热方法,小粒径纳米气泡效率最高。根据自身的情况控制水温,水温 42 ℃-43 ℃为最佳,不能空腹,这是绝对的要 求。时间:10 分--20 分为最佳。3.泡后一定静休息 30 分钟以上,因为这时泡浴后继续在表汗,是排毒的一个步骤,此时要多饮热水,细胞需要水分,你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很重要。针对低血糖的人,身体非常虚弱的人,严重心脏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切记水温不能高, 应低于 40 ℃以下,时间不能超出 10 分钟,适应一周以后,渐渐加时间至 20 分钟,先坐下来泡,一周身体适应后慢慢躺下泡,有的人身体反应信号慢,躺在浴盆里感觉没有什么反应, 一旦起身出浴盆时,会感到晕、感到不适等等。针对有临床诊断疾病的人,各种急 慢性疾病的人,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拿出诊断报告,如肿瘤,痛风,风湿,类风湿等等,要拿数据说话,调理疾病需要过程,初期前半个月内,就要看化验诊断报告上的变化皮肤病等肉眼能看到的,我们会看到他的变化。严重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肝硬化晚期,肝腹水等等患者, 因人而异,这种患者服务很重要,家属及本人配合很重要。整健反应有多年旧病的患者或隐疾等等,已经调好很多年未发作的,通过这次设备调理会出现反应(整健反应)。 如疾病正在发作的患者,比如痛风患者,风湿患者,或其他疾病的患者, 通过设备调理会立刻减轻疼痛感,减轻痛苦。在泡浴时感到累即停止。喝酒后禁止泡浴,醒酒后可以泡浴。孕妇和体内安置人工脏器的人禁止使用。

微纳米氧泡体外灌注热疗的协同作用

1 氧化治疗及热疗协同化疗作用

热疗增加放化疗化疗效果:热疗与化疗药物的作用关系可分为协同作用。高温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高温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环节发生了变化,如环磷酰胺在加热的情况下使肝、肾组织对它治疗活性的灭活作用减弱或停止,结果是使药物的治疗活性加强和治疗的持续时间相对延长。高温时可以改变肿瘤血管的灌注,也改变代谢药物的器官血流灌注。由于血液灌注的改变,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果使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加强。高温可以改变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在温度升高时,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药物更容易进入肿瘤细胞内,使浓度增加,从而疗效也会加强。高温使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加强。很多化疗药物在高温下,细胞毒作用加强,而在常温时细胞毒作用明显减弱,疗效也受到限制。由于肿瘤内部的血管特点和组织学特性,肿瘤内部对热疗敏感,肿瘤外部对化疗敏感, 故同时应用会使化疗效果加强。热疗可以防止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甚至已经产生耐药的化疗药物如果加用热疗也使其敏感性显著增强;高温还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自身修复功能,主要是影响肿瘤细胞的 DNA 的修复和合成。 研究表明,在体外 42℃,持续 120 分钟可以使一些化疗药物的灭癌效果增强 10~100 倍。在临床实际应用上,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其疗效远远大于两种疗效的相加。在达到同一疗效指标的情况下,化疗药物用量可以减少,从而降低了对人体的危害。协同作用的化疗药物有 ADM、BLM、BCMU(卡氮芥)、DP、CTX、左旋溶肉瘤素、TSPA(噻嚯哌)、MIT(米托蒽醌)、MMC、ACTD(更生)。

近期文献报道三氧化二砷也与热疗有协同作用。一般说来,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中,先给药后加热或给药的同时加热才能增加疗效。与热疗有相加作用的化疗药物有 VCR、VDS、5-Fu、MTX、VP-16、TASOL。热疗与中药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目前还在探索之中,广义地讲,化疗药物中含植物类抗肿瘤药物都属于中药的范畴,如喜树碱、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紫杉醇。目前有学者已经证实斑蝥素、冬凌草、冬凌草甲素、马蔺子素、蝎毒等都与热疗有协同作用。热疗增加放疗效果:热疗和放疗在细胞增殖周期的作用位点不同,即热疗敏感的细胞周期放疗治疗不敏感,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热疗的同时又改变了肿瘤的组织学、生理学特性,这些又能增强放射治疗的效果。

热疗影响机体免疫:在肿瘤组织的特殊生物学特性中有着不同于正常组织反应,结果是加速肿瘤组织的死亡。热疗排除体内的毒素:人体皮肤为整个躯体提供保护,它既是一个吸收器官也是一个排泄器官。在全身热疗时,人体排出大量汗液,平时不能开放的孔道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在大量汗液排出的同时会将体内及皮肤吸收的有毒物质排出,这使机体免遭有毒物质刺激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氧化治疗自身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与放化了结合,可改善肿瘤乏氧区对放化疗的耐受,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增敏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放疗前或热疗后应用顺铂可获得最大的细胞毒效应。在对顺铂耐药的细 胞株中,通过对比发现在放疗后同时应用热疗和顺铂则会获得最大的治疗效应;在 4l℃的热疗下加用顺铂和放疗只会增加对顺铂敏感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无论肿瘤细胞是否对顺铂敏感, 在 43℃的热疗下放射敏感性都会增加。Raaporst 等证实,加热到 40℃结合放疗可以发生亚致死量损伤的修复,这种治疗的附加效应是无论卵巢的肿瘤细胞克隆是否对顺铂敏感都会被杀灭,加热时间越来越长已经成为可能,并成为最佳的治疗方式。已经证实,通过增加 DNA 的修复及肿瘤的再氧化过程,热疗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增加肿瘤的供氧可以增强放疗的 敏感性。另外,热疗通过明显减少肿瘤灌注可以直接诱导细胞死亡。热疗可以增加药物的摄 人、加强 DNA 及蛋白质损伤的机制,并在增加摄入的基础上发挥更多的药理学效应。热疗损伤细胞膜可以增加药物的摄人。顺铂进入细胞核后与 DNA 形成加合物导致 DNA 链裂解,从而妨碍 DNA 的复制。顺铂可以引起 DNA 的损伤从而阻碍 DNA 对蛋白质的修复,通过热疗可以加强这个机制。热疗联合放疗还可以减少细胞自由基清除的数量,其结果是顺铂通过自由基的 产生可以导致更多的 DNA 损伤。有一些机制是通过药理学的变化形成的,其原因可能是热疗增加了顺铂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导致以细胞毒活性形式存在的药物数量增加;另一个原因 可能是热疗改变了血流的灌注,使肿瘤接受顺铂的剂量增加。热疗还可以通过抑制 DNA 的修复过程和肿瘤的再氧合作用来增加放射敏感度。热疗所导致的再氧合是通过增加肿瘤的血流 量而实现的,这同时使顺铂到肿瘤细胞的传递增加。

2 微纳米氧泡热浴在肿瘤康复中应用

肿瘤的形成是生命系统内部各种要素长期不协调造成生命系统子系统稳态偏移的结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为人体氧化不足或者自组织状态不佳造成的。氧化与热疗切中要害。运用氧化及热疗,纠正人体生命要素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肿瘤的形成经历长时间长期过程,要使机体体能恢复,同样必须长时间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好氧化与热疗,足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甚至促使其慢慢消亡。问题的关键,目前缺乏深入研究,对于不同的体质及变异的肿瘤细胞对氧化疗法及热疗的敏感性,不同个体对氧化及热疗耐受情况,尤为重要的是,当氧化及热疗与其它的治疗整合时,如何根据肿瘤细胞突变基因网络信息及生命个体基因网络信息预警,将是未来医学研究的重点。但不管将来的结果如何,任何时候,各种协同治疗,必须遵守安全剂量原则,从单一疗法开始,从最安全剂量开始,阶梯式治疗,直到个体可以承受能力之内。治疗强度还取决于病情的缓急程度,动态观察协同治疗疗效极其合理性和改善空间,确保个体生理功能可逆。

3 协同中药泡浴治疗

导致癌症的发病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其外因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泡菜、霉变食物、烧烤食物以及过度食用酸性食物,形成酸性体质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过度、抽烟、熬夜也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也可以直接引发癌症。导致癌症的内因主要是心情郁闷、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爱生气等。由于以上原因对人体信息传导系统进行不良刺激,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新生部分细胞形成疯长的癌细胞系统,就成为癌症。

 

负离子医养价值

小粒径负离子定义

小粒径负离子也叫轻离子或小离子,是一种等同于大自然的空气负离子,也有资料称其为生态级负离子。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或通过模仿自然原理生成的等同于大自然的、对人体具有较好的疗养功效的负氧离子。目前运用技术为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具有迁移距离远、活性高的特点,空气负离子按其迁移距离和粒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离子。对人有益的是小离子,也称为轻离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

 医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是小粒径负离子。因为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大自然中的空气负离子之所以造就众多长寿村,是因为小粒径的负离子比例高,小粒径的负离子由于活性高、迁移距离远从而在长寿地区上空形成负离子浴环境,目前很多负离子家电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采用传统负离子生成技术很难生成小粒径的生态负离子。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一般,只有除尘降尘作用,一般用在空气净化领域较多。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写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亦然多次讲到:空气中的轻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对小至0.O1μm、在工业上难以除去的的微粒飘尘,有百分之百的沉降去除效果。

   小粒径负离子提高人体自愈力/小粒径负离子 

公元400年,古希腊医圣Hippocratic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the instinct of patient is just his doctor)”,“病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the best doctor  of patient is himself)”,他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力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具有以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人体自愈系统,人类生命就是靠这种自然自愈力,才得以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得以生存和繁衍。

  当人体的这种自然自愈力下降时,就出现了疾病和衰老,所以增加人体自然自愈力是修复疾病的关键。小粒径负离子正是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从而帮助人体战胜疾病。自愈力如同大树的根,根壮叶就茂。只要树根强壮了,全树冠所有枯黄的叶子都会一齐变绿。自愈力增强了,全身所有的病都会一齐得到治疗。这也是小粒径负离子作用范围广的原因。长期生活在高浓度小粒径负离子自然环境中的居民都能获得健康长寿,因为小粒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的改善是通过修复人体自然治愈力来完成的,而自愈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临床实验证明,小粒径负离子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这都是自愈力的重要部分。实验证明小粒径负离子可增加脑吗啡作用,而脑吗啡本身就是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菌,溶解肿瘤等抗病功能。小粒径负离子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60万亿个组织细胞内和140亿个脑细胞内,参加细胞内生物电活动,为细胞内充电,调整细胞膜离子运转机制使之正常化,增强细胞内能量代谢,参加细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复、参加细胞离子平衡,从而达到全面活化细胞的作用,提高机体自然自愈力,这是小粒径负离子的重要机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药物“代替”身体器官的抗病能力,人体自身的自愈力也受到了削弱,逐渐丧失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健康。预防医学界的专家们认为,现代医学理念的“疾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各类药物的作用,而各类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其副作用又是以损坏患者部分机体功能并加速其衰老为代价,来寻求患者病灶部位暂时的平衡。即使非常先进的现代医学,也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治好疾病,其结果往往是药物的副作用加速了生命体细胞组织的老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要摆脱“对药物的依赖”,拥有真正的健康就应从增强人体自身自愈力着手。修缮人体各器官功能,帮助机体维持并恢复自主健康的能力。这是人类命运的呼唤,也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

科学研究进程/小粒径负离子

一、J .Thomson第一个以公式方法来表达离子的特性,同时建立了正、负离子(负氧离子)的模型。

二、1889年德国科学家Elster和Gertel发现了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的存在。

三、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德(Philip. lionad)博士第一次在学术上阐述了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功效。他提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并指出负氧离子含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山谷瀑布周围。

四、20世纪初,1902年Asamas等通过大量实验肯定了空气离子存在的生物意义.

五、1903年俄罗斯学者首次发表了利用负氧离子治疗疾病的论文。

六、1905年Langerin在大气中发现了第二种离子称为Langerin离子或大直径带电粒子,又称为重离子。

七、1909年A.Pouer发现了第三种离子即中等直径的离子,称之为中离子。

八、20世纪30年代,德国Dissuader开创了大气正、负离子(负氧离子)生物的研究,形成了关于负离子(负氧离子)生物效应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有数以百计的论文、研究和实验报告,证明了负离子(负氧离子)对人体有明显的有益作用。而正离子则相反,特别对人的血压和新陈代谢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九、1932年美国RCA公司Hamse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医用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这些研究由于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终止。

十、直到后来20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大学的A.P.Kragan教授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创了离子生物效应的微观研究与实验。把对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的研究推向了第二次的开发与使用的高潮。Kragan教授做了大量的动植物和人体试验。发现负氧离子具有延长生物寿命1/3的功能。并从人体的内分泌和机体内部循环及各种酶的生成反应等方面去论证负氧离子是如何影响人体和动植物。世界各国许多研究者也在他们各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上的试验,认为负氧离子有明显的生物效应。

十一、1978年我国由伊朗的沙啥瓦特博士引进一台电子仪器——生物滤器(biological filter),即我国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的前身;

十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大专院校、科学院所和专业医疗机构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涉足《负离子(负氧离子)医学》。他们将负离子(负氧离子)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探索性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疾病途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西安医科大学、北京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研究应用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空气离子研究应用中心等科研机构进行了专业负离子(负氧离子)医学研究,使我国负离子(负氧离子)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临床实践中,我国已有很多医疗单位运用负离子(负氧离子)技术探索治疗各类疾病。

2011年4月,中国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官网开通运行,作为我国第一个负离子(负氧离子)行业网站开始运行,必将快速推进我国空气负离子(负氧离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相信负离子(负氧离子)产品市场混乱的局面很快结束,由于概念性负离子(负氧离子)产品及不合格假冒伪劣产品的过度炒作造成的市场疑问将会很快消除,为有着“空气维生素”“ 空气维他命”“ 长寿素” 之美誉的负离子(负氧离子)正身。

 

空气负氧离子治疗疾病的原理探讨

空气负氧离子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尤其对治疗原理方面了解就更少了。下面仅提出四种学说共参考

一、细胞充电学说;

二、细胞量子平衡学说;

三、机体免疫学说;

四、自主生命活力学说。

一、空气负氧离子为细胞充电

负氧离子为细胞内充电、供氧、活化细胞、增强人体系统功能。负氧离子进入细胞途径及其作用,负氧离子由鼻进入呼吸道和肺,可刺激呼吸道迷走神经,产生神经调整机制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产生体液调整机制。然后可沿血液循环进入细胞分别参与细胞生物电、细胞膜离子转运、细胞能量代谢及基因活性自主修复等调整。

(一)神经调整机制

负氧离子是粒径很小的带电粒子,其粒径为10a(埃;1埃=0.1nm),细胞膜间隙为20a每个负氧离子可带入1.56*10(-19)库伦电量。病人接受45分钟治疗吸入1500-2000亿个负氧离子。负氧离子经鼻吸入肺内,每秒钟内每平方厘米肺泡表明可产生1.5*10(-8)尔格能量,相对于耳蜗神经感受阀值的150倍,对呼吸道内神经感受器产生兴奋并通过迷走神经和颅内神经对机体产生调整作用,此称之为神经调整机制。神经调整机体是建立在平衡理论的基础上。

 平衡理论  人体健康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

(二)体液调整功能

肺泡内负氧离子通过肺泡壁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可产生42.5毫伏负电位。改变血液电学性质,增加各种蛋白分子负电位,具有改善血液粘稠度,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原理。改善红细胞的变形力,预防脑微循环血栓,是防止脑血栓老年痴呆症的基本机理,此称之体液调整机制。

(三)参与细胞内生物电调整

负氧离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细胞,参与细胞内生物电活动,细胞内有那些生物电活动呢?细胞内有那些生物电活动呢?细胞生物电与细胞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细胞在静止的时候,细胞膜内带负电荷,而膜外带正电荷,这种状态称极化状态。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细胞膜电位,正常为-70——-90毫伏。当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的变化成为冬至电位。动作电位分0、1、2、3、4位相。

 心脏跳动的频率就是受动作电位第四位相角度大小所决定的,角度越大,则心率也就越快,角度越小则心跳的频率也就慢。而心脏兴奋传导速度是受动作电位0位所决定上的,即0位相幅度越高,则心脏兴奋传到就越快,0位相幅越低,则心肌兴奋传导速度就越慢。因此,细胞生物电是细胞功能的基础。如果心脏生物电发生异常,可引起各种心率紊乱病症。

 大量生理学研究资料表明,细胞生物电现象,并不是细胞器官机能活动的副产品或伴随物,而是细胞实现一些重要机能的关键或决定因素。因此神经传导、肌肉运动、腺体分泌都和生物电密切相关。生物电的紊乱是一切疾病的根源,着手细胞生物电是治疗的根本。然而目前临床治疗上,还没有一种专门调整生物电的治疗方法。负氧离子则填补额治疗学山的一项空白,开创了新的治疗领域。 

(四)参与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

 在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转运通道,对不同离子具有选择性通过,并组成“离子泵”。即进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将需要的离子由细胞外“泵”入细胞内,同时又将不需要的离子泵出细胞外,保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维持细胞内环境先对稳定,这是一切细胞实现生理功能的基础。

   这种细胞上的离子泵正常运转,需要atp能量和正常的膜电位。当细胞膜电位降低或atp能量不足,均可影响离子泵的正常运转。

负氧离子可提高膜电位水平,可补充电子传递系统所需要的电子和能量转化所需要的氧,从而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增加atp能量,推动离子泵的正常运转。

   离子泵存在每个细胞中,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1、血管平滑肌细胞,存有Na-Ca离子泵,当此离子泵运转障碍时,细胞内钠增加,刺激细胞对加压物质敏感,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

2、心脏细胞存在有K-Ca离子泵,是与心肌收缩力有关,当此泵运转障碍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严重时可诱发心力衰竭。

3、肾脏的肾小管细胞存有H-Na离子泵,又叫排酸保碱泵,是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酸碱平衡是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每天都要产生大量酸,如丙酮酸、乳酸、β羟基丁酸等,每天可产生90毫摩尔/升,要由肾脏肾小管的H-Na离子泵排除体外。一旦,此泵失调,体内酸性物质堆积,一切细胞生命活动将减弱或停止,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细胞膜上离子泵的正常运转对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增强细胞能量代谢,消除氧自由基

负氧离子可减少在能量代谢中氧自由基的生成。在细胞线粒体内进行能量转化过程中,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电子参加。若氧分子获得一个电子则生成氧自由基;若获得2个电子则生成过氧化氢活性氧;若获得三个电子则生成羟基(-OH)活性氧,只有氧分子同时获得4个电子时才能生成水、二氧化碳和ATP(三磷酸腺苷)完成能量转化。由此可见,在食物转化能量时,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和活性氧。

负氧离子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为细胞补充足量的电子,使更多的氧分子能获得充足的电子,完成能量转化,产生更多的能量,并减少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

活性氧和自由基是人体内毒性很强的物质,是人类衰老的原因之一,是引起疾病的病因。著名的生物学家哈曼指出,衰老过程源于自由基对细胞及组织的损害。过氧化脂质与蛋白质结合可形成老年斑(脂褐素),这是衰老外部的表现。自由基损害DNA及遗传因子,克制细胞发生癌变。自由基损害细胞内皮细胞,可发生血管病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自由基损害大脑黑质细胞,可使细胞产生多胺减少,导致震颤性麻痹。自由基侵害眼内晶体,也是发生白内障的原因之一。因此,负氧离子在促进能量转换的同时,可减少体内自由基与活性氧的产生,起到保护作用。

Kruegger 等观察到负氧离子能明显促进蚕体中过氧化酶、过氧氢酶的生物合成。

国内邱炳源、吴式明、李志民等分别在各自的试验中发现,负氧离子能显著增加过氧化物岐化酶(SOD)等,都是体内自由基的清除剂。因此,负氧离子可通过增加SOD的生物合成和活性达到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效。另外,负氧离子可使自由基无毒化。

(六)参与细胞基因的活化和自主修复

1975年Stein等根据实验提出基因活化理论,认为在安静时DNA带负电荷,与带正电的组织蛋白紧密结合而失去活性,只有一种非组蛋白连接在DNA上,发生磷酸化,释放出负电荷,与组蛋白结合,并从DNA骨架上脱离出来,使DNA裸露才具有活性。加入负氧离子可以起到非组蛋白样作用,负氧离子与组蛋白结合,将组蛋白从DNA骨架上脱出,使DNA裸露,基因才具有活性。(见李瑛主编《医学遗传学》)

(七)增加细胞内供氧

实验表明,吸入负氧离子30分钟后,肺泡内氧增加量20%,排除二氧化碳增加14.5%,并能增加血氧分压。另外,试验也证明,负氧离子还可以提高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入,增加细胞内供氧。

 资料表明,城市住宅内空气中的含氧离子为40-50个/cm(3),城市上空为100-200个/cm(3),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是处于氧供给不足的状态。日本学者说:缺氧是一切疾病的根源,这就是人们迫切需要补充负氧离子的原因之一。当今补充负氧离子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是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措施。

(八)加速细胞修复功能和再生能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们在70年代做过一项伟大的试验:一种叫蝾螈的动物,切去尾巴后,很快会长出新的尾巴,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研究者发现,是因为蝾螈尾巴的切面有很高的负电位,又称损伤负电位,也就是有很多负氧离子。因此可以证明负氧离子可以加速损伤细胞修复功能和再生能力。

这个实验再一次证明负氧离子具有加速修复功能和细胞再生能力。被临床广泛用于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以及临床治疗。

(九)增强脑吗啡的分泌

《中华医疗》杂志早在1998年有些学者就曾报道过,空气负氧离子可通过某些未知的机制刺激人体,而提高脑力吗啡、内啡肽水平。

目前研究发现,吸入负氧离子可通过大脑A(10)神经增加脑吗啡分泌。脑吗啡是由31种氨基酸组成若干组合,每5个氨基酸(AK)构成一个组合,担负一种功能。脑吗啡有20种,脑吗啡除了有快感功能以外,还有许多强身治病功能,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杀菌、肿瘤溶解、畅通血管预防老年病,抗氧化抗衰老、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以及增加大脑海马沟记忆力等。

二、空气负氧离子与细胞量子

(一)细胞量子概念

什么是量子?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细胞微观结构讲起。

细胞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但是无论是细胞膜、细胞质,还是细胞核都是由蛋白质分子构成。而蛋白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又原子核和围绕和旋转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这些小到不能再分的微粒子就称为量子。细胞量子也就是细胞电子。正常细胞电子是在一定轨道、一定能级带上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有序的运动,称为量子平衡。如果这种有序的运动发生异常,可称为量子平衡失调。持续性出现量子平衡失调,就可出现潜在性疾病。

 许多疾病的根源不是细胞本身病变,而是量子(电子)运动异常,量子运动的异常是疾病的根源,也可称之为量子平衡失调。负氧离子参与量子平衡机制就是使细胞电子运动由异常恢复正常。

(二)量子运动是细胞的生命

细胞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量子协调的,它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总控制阀。量子运动是细胞生命,没有量子运动的细胞就是没有生命的细胞。

负氧离子可活化平衡细胞量子,为细胞注入自主生命活力,即本能求生存能力、自然治愈能力和对外环境适应能力。

(三)细胞量子平衡是生命活力的基础

量子平衡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也是新陈代谢、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基因活化等重要生命活动的基础,这些都是自主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

负氧离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主要机制,是由于负氧离子可活化细胞量子,提高细胞蛋白分子的盘结功能和增强细胞场功能,这是它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重要机制。

(四)量子平衡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从量子医学认识,任何疾病的形成,细胞的病理变化,首先必须经过细胞电子进行的不平衡过程。用负离子可调整电子由不平衡恢复平衡,细胞就不会出现病理改变,疾病就不会发生,这就是负氧离子的量子平衡机制,也是负氧离子在细胞量子水平上的治病机理。

(五)人体细胞场

1、细胞内磁场是由于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而产生电流和电子自旋运动形成环形流动的电流,这些电流按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原理产生磁场称原子场。原子场可综合为细胞场、脏腑场合人场。

人体发病之初,首先是电子发生异常伴人体磁场的紊乱,然后由原子到分子,由分子到器官发生复合性场紊乱,久之可引起细胞的损伤和器官结构及功能异常,疾病也随之发生。

 负氧离子场具有净化细胞场、调节脏器场间的平衡和矫正病态细胞场的作用,这是负氧离子治疗的主要原理。负氧离子场对脏器场间平衡的调节,不需要经过认为的辩证施治,而是肌体自主完成的,只要吸入治疗剂量的负氧离子,肌体就可以自主的使场间由不平衡变为平衡。

三、空气负氧离子增强肌体免疫功能

世界医疗机构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自然自愈力或人体自主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

临床试验证明,负氧离子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活化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反应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陕西肿瘤医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的专家用负离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6例,结果表明,负氧离子有明显增加病人的血像(WBC、RBC、Hb)和免疫功能指标,如lgA、lgG、lgM等。日本学者用电镜观察发现,脑吗啡可使已衰老的免疫淋巴细胞年轻化,并恢复其杀伤癌细胞功能,而有专家试验也证明,负氧离子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从量子水平认识细胞蛋白质的盘结是免疫功能的基础。无论白细胞游走吞噬功能、单核细胞转换变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转化为具有杀伤能力的致敏淋巴细胞、浆细胞制造抗体功能,这些免疫功能活动都是由蛋白质盘结形式所决定的,后者又是由细胞量子运动所决定。因此,免疫功能活动实质都是量子运动的结果,它主宰着非特异性免疫、体液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性质,负氧离子参与净化平衡细胞量子运动,加速蛋白分子盘结过程是它增强机体免疫

功能的主要机制。

负氧离子就是通过活化增强细胞量子运动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四、增强自主生命活力是负氧离子治疗疾病的根本

(一)什么是自主生命活力

 人体原本就是具有通过人体机能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维持健康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人体自然自愈力(natural cure)古希腊医圣Hippocratic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病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他强调人体自身的力量。这是医学发展的最新理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要摆脱“对药物的依赖”,拥有真正的健康就应从增强人体自主活力着手。

(二)负氧离子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病同治”或“异病同治”

负氧离子可同时治疗一身多种疾病。这一特点用药物治疗机制是无法解释的。它只能是由于负氧离子全面提高病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增强自主生命活力才能出现的治疗效果。因此,“多病同治”是负氧离子激发 人体自主生命活力所特有的临床特点。

由于负氧离子治疗的机理独特,因此它可使一些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使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得到根治,这也是一个特点;

有人说负氧离子不是药,治病比药更有效。说它不是药,是因为它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说它比药更有效,是因为有些药物不能治的病它能治。

长期生活在高浓度负氧离子自然环境中的居民能获得长寿健康。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长期吸入高浓度负氧离子,能提高人体健康素质,增强自主生命活力。广西巴马长寿乡就是例证。

 (三)空气负氧离子与水

负氧离子可将大分子团水切割成小分子团水,因为负氧离子带负电荷与水的H中和而消除氢键,从而可将大分子团水切割成小分子团水。小分子团水具有良好生理效应。

负氧离子作用于水可生成负氧离子水。

其生理功能:

1、可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特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可调节肾脏泌尿功能,清洗细胞排除废物,预防结石。

3、增强肠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增进食欲预防便秘。

4、活化细胞量子,调节细胞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量子旋磁能量治疗仓

1)旋磁、太赫兹

旋磁技术,以人为中心形成一个穿透力极强的生物磁场,激活全身细胞能量。磁力线有效穿透人体的五脏六腑,更可以对药物不能达到的部位(如骨头)进行有效护理能够有效疏通,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激活细胞并大大改善细胞的通透性,使细胞中的不良积聚物加速分解,迅速排出,从而起到排毒养颜、祛病延年的作用;对微循环不畅带来的疾病有着显著的效果。疏通全身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后,营养可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太赫兹是一种新的、有很多独特优点的辐射源;太赫兹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给技术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机遇。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是重大生命现象与病变产生的关键动因,而太赫兹光子能量覆盖了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的能级范围。该频段包含了其他电磁波段无法探测到的直接代表生物大分子功能的空间构象等重要信息。因此,可以发展一种利用太赫兹探测和干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过程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当前重大疾病诊断、有效干预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医学界也将视线剑指太赫兹波-这种针对疑难杂症可以称得上是“奇迹般”的治愈效果。研究陆续开展并不断地证实着,太赫丝波针对癌症、糖尿病、痴呆症、胶原性疾病、肾脏透析、进行性肌肉委缩症、高血压、心脏病等方面疾病的惊人效果。

3)远红外线热疗

远红外线是在所有太阳光中最能够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射线。由于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生命光波”渗入体内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分子之间摩擦生热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成,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化、强化免疫系统的目的。所以远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此外,对人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例如食品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乳酸、游离脂肪酸、脂肪和皮下脂肪、钠离子、尿酸、积存在毛细孔中化妆品残余物等,就能够借助代谢的方式,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远红外线也和家用电器所放射出的低频电磁波不同,家用电器所释出的低频电磁波可穿墙透壁及改变人体电流的特性,而被人们高度怀疑其危害性。远红外线在人体皮肤的穿透力仅有0.01至0.1厘米,人体本身也会放出波长约9微米的远红外线,所以和低频电磁波不可混为一谈。 远红外线被用在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上,例如筋骨肌肉酸痛、肌腱炎、褥疮、烫伤及伤口不易愈合等疾病,都可以利用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的特性,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直流电疗、离子药物导入及肿瘤电场治疗

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目前,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直流电疗法是将直流电通过电极传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直流电对人体的作用取决于其在组织中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导体,在直流电场的影响下,体内进行着电解、电泳、电渗;体内的离子浓度、蛋白质、细胞膜通透性、胆碱酯酶、pH值等均产生变化。直流电疗法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营养和代谢,加快骨折愈合,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等。一般用来治疗慢性炎症、皮肤缺血性溃疡、血栓性静脉炎、骨折、神经损伤、疼痛等。直流电疗法既可全身治疗,也可局部治疗还可将电极放入体腔内进行治疗,以及电水浴等。若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将电极置于选定的穴位上进行治疗,称之直流电穴位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直流电疗法的一种特殊方式。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导入人体内进行疾病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

肿瘤细胞的电学性质与正常细胞不同。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具有相对较高的电学性质(导电性和电容率)。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对外电场相对更加敏感。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活动可以产生高电压,因此在细胞分裂时肿瘤细胞对外电场的反应更加显著,更加具有破坏性。ECCT 设置了足够低强度和低频率的电场,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只影响肿瘤细胞。 肿瘤电场治疗的原理在于:纺锤丝有电极性,一端带负电另一端带正电,很容易受外界电场的影响转变轴向;当纺锤丝被迫不断转变方向时,结构就无法维持正常并崩散,染色体无法正确分离,新细胞就会走向死亡。

电场干扰肿瘤细胞分裂原理

 低强度激光经络调理、光动力治疗

低强度激光治疗是一种使用低强度激光照射相关皮肤、穴位等人体部位,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缓解疼痛、促进愈合的治疗方式。低强度激光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是因为细胞对其有反应。用于治疗的激光功率常为5至500毫瓦。当激光被施加至细胞,这被称为光生物刺激。通过激光治疗,细胞之间会增进“交流”。激光所传递的光量子可以深入皮肤下数厘米。皮肤细胞中的线粒体会吸收激光的红色光,这会导致三磷酸腺苷(ATP)的增加,ATP的增加意味着细胞更加健康。光生物刺激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细胞的功能,如促进愈合、促进胶原蛋白生产、促进酶的生产和增加细胞生长等。随着胶原蛋白水平的提高,受损皮肤细胞数量降低,有助预防疤痕组织形成。

除了刺激细胞生长,低强度激光照射还可以缓解疼痛。激光还有消炎的特性,这样可以减少组织肿胀。激光提高红细胞活性,增加其携氧能力,快速去除红细胞表明脂类物质,因此可以清除血栓,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光动力治疗通过激活光敏剂,杀灭肿瘤。


低强度激光经络治疗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生长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备生物医学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和潜力,因此,如果生物医学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将有可能导致生物医学技术在21世纪发生革命性的发展。以血浆为基础的癌症治疗是血浆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领域。 一些开创性的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非热等离子体具有抗肿瘤作用。 目前,血浆治疗癌症有两种选择:直接和间接(图1)。使用非热血浆(直接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正在德国[和美国进行。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间接血浆治疗被提出:血浆辅助免疫治疗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培养基(PAM。 低温等离子体也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治疗,主要有三种选择:低温等离子体联合化疗、低温等离子体调节肿瘤微环境、低温等离子体联合电疗。 这些方法极大地拓宽了使用非热等离子体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方法。  

目前,低温等离子体癌症的治疗有两种选择:直接和间接。 直接低温等离子体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间接治疗包括低温等离子体辅助肿瘤免疫治疗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介质(PAM)治疗。 


6 实时监测实时预警

1)遗传基因分子检测

分子诊断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既可以进行个体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分子诊断主要是指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基因诊断在判断个体对某种重大疾病的易感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运用HLA基因分型对HLA多态性进行分析,既准确又灵敏,能检出血清学和细胞学分析方法无法检出的型别。根据所检测的结果即可进行疾病易感性判断。

2)量子弱磁共振检测及云专家系统


 所有的生物体都带有极微弱磁场,这种磁场是由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而产生的,并且在这微弱磁场能量中,带着不同的健康或疾病的信息,把这种不同微弱磁场能量即振动频率加以量化,乃量子医学。 在量子医学领域里不同的振动频率就构成了不同的细胞或组织.即由原子集中的分子,再由分子集中的细胞,最后由细胞集中的组织和器管也各有其固有的波动能量信息。当然,可以把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等不同的组织器官了。

  通过量子共振检测仪器,测定分析人体的微弱磁场波动能量状态,即共振与非共振状况,随之确定疾病的有无。然后,继续利用量子共振设备,输入对应的共振频率,来矫正混乱的疾病体的生物磁场,以此达到治疗目的。利用高新技术开发的量子共振检测设备,只需通过人体的尿液或者毛发进行检测。因为尿液和毛发中所含的水份(H2O),具有整个人体的波动能量信息,所以测定尿液或者毛发,也等于检测了一个人的全身状况。

  它具有无创伤的优点,避免了传统的抽血,手术切开等痛苦检测方法,况且能够捕捉亚健康状态中的人体微弱磁场异常变化。因此,对各种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管理具有相当可观的价值。量子医学的诊断:1) 诊断发病前兆及症侯---适用于健康普查和疑难病检测,并且在亚健康状态中发现各种疑难病的超早期症侯,如早期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各种疾病的潜伏期隐患。2) 可以诊断脑波的各种形态---如集中力和判断力、焦虑与烦躁、意识状态的肯定与否定情况、睡眠的好与否、记忆力强与弱等状况。3) 可以识别先天及后天的疾病毒性物质---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放射线毒素、食物添加剂、药物毒性,过敏性体质、预防接种、遗传因子等。4) 鉴定药物和食物的疗效性符合度及实时动态监测药物毒副作用。

3)电子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改良直流电水浴疗法

适应症

直流电水浴疗法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康复,如心脑血管疾病,脑中风、肿瘤康复多发性关节炎、肌炎、神经炎、神经痛、神经衰弱、早期高血压病等。

1.全身直流电水浴疗法 神经症、疲劳综合征、多发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肥胖症等。

2.肢体直流电水浴疗法 多发性神经炎、四肢小关节炎、雷诺病、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4 禁忌症

对直流电敏感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传染病、局部有广泛或严重皮损者、高热、昏迷、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妊娠、皮肤破损局部、金属异物局部、对直流电过敏、心脏起搏器局部及其邻近、对拟导入药物过敏、急性传染病以及皮肤感染、传染性疾病。

5 准备

1.直流电疗仪的要求 电压在100V以下,能输出经整流滤波的50~100mA直流电,输出插口应标明(+)、(-)极性;有的仪器有极性转换开关和电流量程分流器,小部位、弱电流治疗时需有1~10mA的小量程分流器。

2.全身浴盆、手浴槽(可容纳手或手、前臂、肘和上臂下部)、足浴槽(可容纳足或足和小腿下部)。盆槽由绝缘良好的塑料或陶瓷制成,盆槽壁有炭质电极或铅板电极,电极外有护壁,以防患者触及。电极由导线连至直流电疗仪。

3.要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6 方法及内容

1.直流电水浴疗法有四槽浴、双槽浴、单槽浴等,根据病情选用,操作方法基本相同。单槽电水浴时,辅极可用湿布衬垫置于相应部位。

2.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min。治疗中须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现头晕、虚脱等症状时应停止治疗,并及时进行处理。

1)全身直流电水浴

(1)向浴盆内注入37~39℃温水,水量达浴盆容量的1/2~2/3。治疗需要时可在浴水中加入离子导入用药,使浴水中药物浓度为衬垫法药物浓度的1/10左右。

(2)患者脱衣入盆,取半卧位,使浴水平面超过病患部位、最高不超过乳头水平。

(3)检查直流电疗仪的分流器是否在大量程(0~50mA或0~100mA)上,输出旋钮是否在零位,导线与治疗仪的输出接口的极性以及电极的极性是否正确、一致。然后打开电源使治疗仪预热。

(4)开始治疗前向患者交代治疗时应有的感觉(皮肤上有均匀的轻刺或蚁行感)。

(5)以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电位器,调节电流,使电流表指针平稳上升,逐渐增大电流强度,先达治疗电流量的1/2~2/3,待电流稳定、患者感觉适应时再增大电流,最高达50~80mA。

(6)治疗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如患者感觉不适、头晕、面色苍白、虚脱,应立即中止治疗,让患者出浴,平卧休息。

(7)一般每次治疗15~20min。治疗完毕时,逆时针方向缓慢旋回电位器至零位,关闭电源。

(8)患者出浴,擦干全身,休息片刻。

(9)治疗1次/1~2d,10~15~20次为一疗程。

(10)将盆中浴水排尽,用消毒液消毒浴盆。

2)肢体直流电水浴

(1)根据治疗需要选用一个或两个手槽(或足槽),进行单槽或双槽手(足)电水浴。或选用一个手槽与一个足槽进行两槽手足电水浴,或选用两个手槽与两个足槽进行手足四槽电水浴。

(2)向槽内注入37~39℃温水,水量达槽容量的1/2~2/3。

(3)患者卷起衣袖裤腿,将病患肢体浸入槽内,使水平面超过病患部位。

(4)检查直流电疗仪的分流器是否在大量程上,输出旋钮是否在零位。

(5)进行上肢单槽电水浴时,槽浴为主极,辅极与衬垫置于颈后、肩胛间区。如槽盆小,只能容纳一只手,只进行手部电水浴,辅极可置于上臂。进行上肢双槽电水浴时,槽浴为主极,应用分叉导线,辅极与200cm2衬垫置于颈后、肩胛间区。进行下肢单槽电水浴时,槽浴为主极,辅极与200cm2衬垫置于腰骶部;如只进行足部电水浴,辅极与衬垫可置于大腿。进行一侧上下肢两槽浴时,辅极置于腰骶部。进行四槽电水浴时,双上肢为一极,双下肢为另一极,以分叉导线分别连接双手槽、双足槽,每次电水浴时上下肢的极性可以交替改变。

(6)治疗时电流量可达50mA。其他操作方法与全身电水浴相同。

3.治疗结束关闭机器后,患者方可出浴。

4. 隔日或每日1次,15-25次为1疗程。

7 常用方法举例

1.多发性风湿性关节炎四槽电水浴:双手槽接阳极,双足槽接阴极。手槽与足槽极性每次交替。水温37~38℃,10~30mA,每次15~25min,1/d。

2.上肢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槽电水浴:左手槽接阳极,右手槽接阴极,水温37℃,8~15mA,每次15~25min,1/d。

3.手指关节单槽电水浴:左手槽接阳极,10cm×18cm衬垫电极接阴极,置于肩胛间,水温37~38℃,6~10mA,每次15~25min,1/d。

8 注意事项

1. 水槽浴器与地面绝缘必须良好,不接地。浴槽出水口不得与下水道直接相连,应间断开数厘米。炭精电极和浴槽要保持清洁、干净,并作必要的消毒。

2. 在未切断电源前,不得将肢体移出槽外。其他同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3.使用前需检查治疗仪的输出是否平稳、正常,各开关旋钮能否正常工作,导线、导线夹、电极、导线电极焊接点是否完整无损。导电橡胶电极有否老化、裂隙。治疗仪的各部件均正常时方能用于治疗。

4.每次使用浴槽后应将槽内水放尽或倒尽,保持清洁,消毒。禁用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患者浴衣、浴巾、拖鞋使用后应予消毒,或固定专人专用。

5.经常刷洗炭棒电极,清除电极表面的污物及电解产物。

6.治疗前去除治疗部位及其附近的金属物,在皮肤小破损处贴以胶布或垫上绝缘布,以防止烧伤。

7.不得在患者入浴前打开电源开关。治疗中,患者肢体不得自行离开水面,患者更不得触摸电极,也不得使水流入或流出水槽。

8.导线夹下必须垫以绝缘布,电极插头必须紧紧插入电极的导线插口,切勿使导线夹和导线的金属裸露部分直接接触皮肤。

9.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操作者应经常检查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平稳,是否在所调节的电流强度读数上,注意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对有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尤应注意巡视观察,防止受伤。

10.治疗中患者不得任意挪动体位,如患者感觉有异常感,应即调节电流至零位,中断治疗进行检查,检查电流强度是否过大,电极衬垫是否有滑脱、导线夹有否裸露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予以纠正或处理。如有异常,则应停止治疗,予以妥善处理。如无明显异常或错误,则可继续治疗。

11.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触摸治疗仪或接地的金属物。

12.治疗结束时应先调节电流至零位,关闭电源,告诉患者不要搔抓治疗部位皮肤,必要时可使用护肤剂。

13.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彻底冲洗干净,煮沸消毒,整平后在阴凉处晾干备用。必要时应予修补或更新。

14.电极用于治疗后,必须用肥皂水刷洗,去除电极表面的污垢与电解产物。铅板电极应予碾平。破裂电极应予更新。

 

咨询体验广告
公众号广告
千方 AI 助理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