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豆与纳豆激酶
日本古书《和汉三才图会》记载:‘纳豆自秦汉以来开始制作。’始于中国的豆豉,日本也曾称纳豆为“豉”,平城京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豉”字。由于豆豉在僧家寺院的纳所制造后放入瓮桶贮藏,后由禅僧从秦汉传播到日本寺庙,所以纳豆首先在寺庙得到发展,是以亦称“唐纳豆”或“咸纳豆”。随后依当地环境发展出纳豆,如日本不用豆豉而用大酱,或用酱油不用豉汁。在日本更基于各地区特色,传承出诸如大龙寺纳豆、大德寺纳豆、一休纳豆、大福寺的滨名纳豆、悟真寺的八桥纳豆等等地方特产。
制作方式
传统包裹在稻草中的水户纳豆
传统制法将蒸熟的黄豆用稻草包裹起来,稻草浸泡在100度的沸水中以杀菌消毒,并保持在摄氏40度放置一日,稻草上常见的枯草杆菌(纳豆菌)因可产生芽孢而耐热度高,杀菌过程不受破坏,高温培养速度快也能抑制其他菌种,并使黄豆发酵后产生黏稠的丝状物,这种黏稠外观主要来自成分中的谷氨酸,被认为是纳豆美味的来源。
二十世纪后期高品质稻草取得不易,多已改用保丽龙或纸制容器盛装贩售。因此现代的制作方式,是利用蒸过的黄豆加上人工培养出的纳豆菌混合后,直接放在容器中使之发酵,黄豆以外之某些食品亦能制成纳豆。
现代在工厂制作的纳豆
而制作清酒时,原料的米中若不慎受纳豆菌沾染,以其快速的繁殖速度,将抑制酿酒所需的酵母菌。酿清酒处所不可出现纳豆,其他发酵食品可能也有类似情况,制程需多加留意。纳豆菌属于弱酸性,会阻碍乳酸菌制造的乳酸。在技术上已经开发出气味较弱的纳豆,但由于使用了活发性较低的纳豆菌种,容易造成其他细菌的增殖空间。此外,纳豆菌的天敌是会寄生在细菌上的噬菌体病毒,在噬菌体开始作用后会降低纳豆菌的活动力,并可能造成其他细菌开始繁殖,因此应避免食用超过保存期限的纳豆。
食用方式
传统上先将纳豆加上酱油或日式芥末(一般在百货所卖的盒装纳豆,使用的是日式淡酱油还有黄芥末),搅拌至丝状物出现,置于白饭上食用,是为纳豆饭。也有人将纳豆和生鸡蛋、葱、茗荷、萝卜、柴鱼等各种食材一起混合。在北海道、东北地方有时也将纳豆和砂糖混合。亦有加上蛋黄酱的创意吃法。若未经搅拌便加入酱料会使水分过多,粘性也会有所削减,葱和芥末则能抑制“纳豆氨”刺鼻的气味。不习惯吃纳豆者则以为是腐坏的水煮黄豆。
营养成分
纳豆含有黄豆全部营养和发酵后增加的特殊养分,含有皂素,异黄酮,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叶酸,食用纤维,钙,铁,钾,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矿物质,适合长期食用维护健康。
经日本的医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得知,大豆的蛋白质具有不溶解性,而做成纳豆后,变得可溶并产生氨基酸,而且原料中不存在的各种酵素会由于纳豆菌及关联细菌产生,帮助肠胃消化吸收。
纳豆的成分 | |
成分 | 含量 |
水分 | 61.8% |
粗蛋白 | 19.26% |
粗脂肪 | 8.17% |
碳水化合物 | 6.09% |
粗纤维 | 2.2% |
灰分 | 1.86% |
作为植物性食品,它的粗蛋白、脂肪最丰富。纳豆系高蛋白滋养食品,纳豆中含有的酶,食用后可排除体内部分胆固醇、分解体内酸化型脂质,使异常血压恢复正常。
黄豆与黑豆制成的纳豆
黄豆与黑豆在营养成分上有所不同 , 所以被纳豆菌利用情况也就不同。用黄豆生产纳豆 , 豆粒金黄、 完整 、 较软, 产黏液多、 氨基酸含量高, 同时苦味重、 气味浓 , 这与氨基酸含量高是相关的, 且活菌数远多于黑豆。黑豆生产的纳豆为黑色 , 带金属光泽 , 豆粒完整且较硬, 黏液少、 氨基酸含量低 ,所含活菌数也较少 。黄豆与黑豆比例为 8 ∶2时 , 共同发酵生产的纳豆的氨基酸含量和菌数均介于原料为全黄豆和全黑豆之间。从混合发酵的豆粒来看, 明显易分辨 , 黄豆粒金黄, 有金属光泽 , 表面黏液含量多 , 粒完整较软 , 而黑豆粒有光泽 , 表面覆盖的黏液少 , 粒完整较硬 。黄豆容易被纳豆菌利用, 生产的纳豆优于黑豆 。
研究发展
日本:
有日本机构研究出纳豆中产生粘的成分可以制成纳豆粉末。
来自日本传统食品的水质净化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等发挥了显著功效。
纳豆的生理功能
溶血栓
1987年日本富崎医科大学须见洋行等首先发现纳豆激酶 (nattokinase, NK), 随之将提取出的纳豆激酶应用于狗的血栓作用 , 证明是一种有纤溶活性的酶制剂, 所以定名为纳豆激酶 [1]。 NK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 , 能显著溶解体内外血栓 ,明显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 (ELT), 并能刺激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溶栓效果。纳豆激酶做溶血栓药物具有以下优点 :
a.纳豆菌被 FDA认证为食品工业的安全性细菌;
b.纳豆激酶分子量小, 更易为人体吸收;
c.可以有消化道吸收 , 因此可以成为第一个口服性溶血栓药物;
d.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 , 且作用迅速 ;
e.可以利用细菌发酵生产, 因此造价低廉 ,有望开发为一种安全的食用血栓预防剂。
抗肿瘤
纳豆中含有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甙, 类似枯草溶血素的脂肽, 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和一种叫 infrabin的类黄酮色素形成成分, 这些物质有强烈的裂解功能,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1967年金泽大学药学院的龟田教授发表了有名的纳豆抗癌动物试验, 他将 Ehrlich肉瘤移植到鼠的皮下 ,2 ~ 3天后, 比较了右足部注入纳豆菌和没有注入纳豆菌的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纳豆菌对动物的生长是无害的 , 但抑制了癌细胞的生长 , 龟田教授将有这种抗癌效果的纳豆菌命名为 KMD1126。据报道, 日本每人每天摄入的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甙为 1.5 ~ 4.1mg和 6.3 ~ 8.3mg, 其中染料木素是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 ;而欧美国家每人每天摄入的黄酮总量仅为几毫克。调查表明 , 日本人乳腺癌 、 肠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 , 因此认为常食用含染料木素高的纳豆, 可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 。
降血压
纳豆周围的黏性物质中有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 (ACEinhibitor), 这种抑制剂分为水溶性和醇溶性两种, 其中水溶性抑制剂为高分子量的蛋白质, IC50为 12mg/mL;醇溶性抑制剂为低分子量物质, 具有两种形态, 抑制作用强于水溶性抑制剂,IC50分别为 0.53mg/mL和 0.95mg/mL, 其 pH和温度稳定性都很好。
这两种形态的醇溶性抑制剂的抑制模型是不同的, 一种是竞争性抑制, 一种是非竞争性抑制。 1977年预防高血压帝国女子大学营养学教授林右市的研究小组在 20年前就进行了纳豆预防高血压的实验, 他们使有遗传性高血压老鼠摄入纳豆, 与摄入等量大豆的老鼠作为对照。其结果是, 食用大豆的鼠血压逐渐升高, 4个月内平均波动达到 0.033MPa;而食用纳豆的鼠血压 4个月内波动最高值达到 0.027MPa。
抗氧化性
纳豆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 , 如卵磷脂 、异黄酮 、 α-生育酚 (即 VE)、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其中卵磷脂经常食用可有效降低血脂 、胆固醇及清除脑组织细胞中过氧化脂质色素 , 调节皮肤细胞和皮肤表面水和纳豆中含有大量的皂甙素 , 由于纳豆比大豆容易消化, 所以纳豆里的皂甙素比大豆里的更容易为人体吸收。皂甙素是一种遇水便溶解 、 遇热便分解的物质 , 因此在豆腐、 豆浆中含量很少 。皂甙素不仅能够改善便秘, 还可以减少血脂 、 预防大肠癌、 降低胆固醇 、 软化血管 、 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 抑制艾滋病毒 。高度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害, 纳豆里所含的生育酚正好可以消除它的危害 。
防止骨质疏松和促凝血
纳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 B2 、 维生素 B6 、 维生素 B12 、 维生素 E以及维生素 K。在纳豆中维生素 K分为维生素 K1 和维生素 K2 两种 , 其中维生素 K1 包含在纳豆本身 , 不溶于水 ;而维生素 K2 存在于纳豆外面的黏性物质中 , 溶于水。纳豆周围含有许多的黏性物质, 其主要成分是 γ-PGA, 它可在维生素 K的参与下与 Ca离子偶合, 提高人体对钙的吸收。
抗菌消毒
纳豆可产生许多抗菌素, 如杆菌肽 、 多黏菌素、 2, 6 -吡啶二羧酸 , 这些物质对痢疾杆菌 、原发性大肠杆菌 O-157、 O-111、 O-144、 伤寒菌 、 沙门氏菌等 , 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枯草杆菌不产生毒素 , 是对人体没有致病原的安全菌株, 它能分泌很多酶类, 如淀粉酶 、 蛋白酶等。利用它发酵大豆不仅可保持大豆几乎不含胆固醇 、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 营养平衡好的优点, 而且可使大豆的消化率提高。杆菌发酵大豆后 , 在蛋白酶的作用下, 促进了大豆组织的分解和蛋白质的水解 ,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可以从原来的 50%增加到 90%以上。 有50% ~ 60%的大豆蛋白质转化为肽和氨基酸 , 其中 10%是氨基酸 , 特别是谷氨酸较多 , 因此纳豆非常鲜。
调整肠功能
大豆中约有 28%碳水化合物, 其中 2 /3是半纤维素 、 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食物纤维, 这些食物纤维在食用后可防止便秘、 预防大肠癌和直肠癌 , 还可起到防止甘油三酯的增加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等效果 。另外, 食用纳豆后 , 纳豆菌在肠中发芽增殖, 作为营养物质能在肠内生活几周 , 分泌各种酶和维生素类物质可以与寡糖偶合 , 从而促进双歧杆菌增殖, 对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起重要调节作用, 保证肠功能的正常。
抑制动脉硬化
2023年12月,日本筑波大学发布公报说,纳豆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为探究富含维生素K的纳豆抑制动脉硬化的原因,他们以动脉硬化的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4组,一组喂食高胆固醇食物,另三组在喂食高胆固醇食物的同时,分别喂食维生素K含量不同的纳豆。
结果显示,所有食用纳豆的小鼠动脉硬化情况均有所改善,食用维生素K含量最高的纳豆组小鼠改善尤为明显;所有食用纳豆的小鼠肠道菌群中的纳豆菌都有所增加,且血清中促进动脉硬化的趋化因子CCL2的表达显著降低。
这表明纳豆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和调节趋化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动脉硬化,该研究再次体现出纳豆的医疗价值。接下来,他们计划研究纳豆对其他疾病的预防效果,并争取开发医疗价值更高的纳豆。
纳豆激酶
纳豆激酶(Nattokinase)是纳豆中最活跃的功能性成分之一,最独特的是作为单一化合物,具有抗血栓、抗高血压、抗凝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神经保护等潜在作用。在实证医学中,使用纳豆激酶真的有功效吗?有无副作用或使用禁忌,详见内文分析。
纳豆激酶是什么?
纳豆激酶是从纳豆中纯化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而纳豆是一种传统的日本食品,用煮熟大豆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再经发酵制成。在研究中发现纳豆激酶不仅具有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活性,还可以启动其它纤维蛋白溶解酶,如尿激酶原(pro-urokinase)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与其它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尿激酶、t-PA酶、链激酶)相比,具有低副作用、成本低、半衰期长等优点,具有作为心血管疾病药物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的潜力。
纳豆激酶如何使用?(剂量)
纳豆激酶活性以纤维蛋白溶解单位(Fibrinolysis Units,FU)的数值来衡量。而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确认口服纳豆激酶的最佳剂量,但对人类的研究倾向于每天使用约2000 FU至5000 FU(纤维蛋白溶解单位)。
纳豆激酶的实证功效(好处)有哪些?
1.纳豆激酶可降低血栓形成
凝血是通过血液中特殊血细胞(血小板)和蛋白质(凝结因子)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是人体一项重要防御机制。
有时这个过程发生异常,动脉或静脉便出现异常血块(又称血栓),阻碍血液流向周围组织。其中急性动脉血栓形成(Acute arterial thrombosis)是大多数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和约80%中风的近端原因。
一则开放卷标临床试验(对象为45位成年人),共分3组,分别为健康组、心血管组、透析组,所有受试者每日口服2粒纳豆激酶胶囊(nattokinase,单颗剂量为2000 FU),持续2个月。结果发现,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凝血因子VII、凝血因子VIII均持续下降,且各组的降幅相似。另则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象为12位健康年轻男性)指出,口服纳豆激酶对象的D-dimer浓度及血液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提升,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rokinase)在人血液中的半衰期4-20分钟相比,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约8小时以上)。*结论:口服纳豆激酶对于抑制血栓形成或许有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更多大型试验确认其临床效益。
2.纳豆激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疾病,在这种疾病中,动脉通过斑块的形成而硬化。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基因异常。一则随机对照试验(为期26周,对象为82位高脂血症患者),共分两组,一组给予降血脂药:辛伐他汀(simvastatin 20 mg),另一组给予纳豆激酶(日剂量6000 FU)。
试验后发现,两组的颈总动脉内膜内侧厚度(CCA-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皆有下降,但幅度以纳豆激酶组较显着。另外,两组的血脂指标如TG、TC和LDL-C均有降低,但幅度以辛伐他汀组较显着,而纳豆激酶则是能提升HDL-C。*结论:口服纳豆激酶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更多大型试验确认其临床效益。
3.纳豆激酶有助调节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基本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并发症除冠心病和脑中风外,还包括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肾功能损害、视网膜出血和视力损害。全球每年因高血压死亡的人数约75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预计到2025年,高血压患者将增加到15.6亿。一则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象为86位高血压前期或1期高血压患者)指出,相较于安慰剂,持续8周口服纳豆激酶(2,000 FU)能降低血压值(收缩压-5.55 mmHg及舒张压-2.84 mmHg)。*结论:口服纳豆激酶对于血压控制可能有正面帮助,但受限于小样本数,仍需更多大型试验确认其是否有临床效益。
4.纳豆激酶有益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进展的核心,动脉粥样硬化在引发第一次重大心血管事件之前可沉寂数十年。在世界各地的指南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指定为血脂异常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一则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对照研究(为期6个月,对象为47例高脂血症患者),共分3组,分别是:纳豆激酶组、纳豆激酶合并红曲米提取物、安慰剂。结果发现,单方(纳豆激酶)对血脂的影响直到第6个月才显现出来,而复方(纳豆激酶合并红曲米提取物)从第1个月开始改善了所有的血脂测量指标。此外,复方的血脂下降幅度也优于单方,相关指标有甘油三酯的(TG) 15%,总胆固醇(TC) 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7.5%。*结论:相较于单方(纳豆激酶),若能合并红曲米提取物能带来更佳的高血脂改善效果 。
5.纳豆激酶改善鼻息肉
鼻息肉(Nasal polyps)是鼻窦组织的炎症性增生,虽然可以在多种临床条件下观察到,包括:过敏、哮喘、感染、真菌、囊性纤维化和阿司匹林敏感,但以慢性鼻窦炎伴随的鼻息肉最常见。根据息肉的位置和大小,鼻息肉主要症状是鼻阻塞、流鼻涕和鼻涕倒流、嗅觉丧失或减退、味觉变化、面部疼痛等。一则体外研究指出,相较于盐水,纳豆激酶溶液能通过纤维蛋白降解特性,缩小鼻息肉组织,并且还能降低鼻涕和痰液的粘度。*结论:体外研究发现,纳豆激酶能降解鼻息肉组织,但缺乏人体试验,有效性尚待确认。
纳豆激酶有副作用(缺点)吗?
纳豆激酶是源于纳豆的天然成分,作为日本人传统饮食已有数百年历史,从纳豆中摄取极为安全。若是纳豆激酶补充剂,在适当剂量下短期使用(最多6个月)通常是安全的。安全注意事项(6点使用禁忌)
1.怀孕、哺乳期女性和未成年孩童勿用(因相关安全性未知)
2.凝血功能不佳者勿用
3.手术前两周勿用(可能增加手术中或术后出血过多的机会)
4.正服用抗凝血剂患者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相关药物名称有:aspirin(阿司匹林)、clopidogrel(氯吡格雷)、diclofenac(双氯芬酸)、ibuprofen (布洛芬)、naproxen(萘普生)、dalteparin(达肝素钠)、enoxaparin(依诺肝素)、heparin(肝素)、warfarin(华法林)
5.服用降血压药物或低血压患者勿用(因纳豆激酶举有降血压效果)
6.肝肾功能不佳者勿用(因相关安全性未知)
什么是纳豆激酶?
纳豆是由黄豆发酵而来,最初,纳豆是利用厨房稻草上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成。而纳豆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就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生成的具有高效溶栓效果的纤维蛋白酶,又叫枯草菌蛋白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
2、纳豆与纳豆激酶的区别?
营养丰富的纳豆具有广泛的保健功能,但有异味,还含有嘌呤、大豆异黄酮、维生素K2等成分,这些成分对许多症状是禁忌使用的。而由纳豆菌培养、提纯后得到的纳豆激酶则是新鲜纳豆中最宝贵的精华,因其成分充足、单一,因而溶栓、抗凝、降血压等保健功能更具靶向性和可预见性。因此,纳豆不等于纳豆激酶。
3、纳豆激酶的发现?
纳豆激酶由日本富崎医科大学须见洋行博士在美国芝加哥某血液研究所担任日本文部省在外研究员期间发现。
1980年,一天下午两点半的时候,须见洋行博士把纳豆菌丝中提取的物质加入到人工血栓中,原本准备第二天看结果的,但5点半的时候,偶然察看,血栓居然溶解了2厘米,而平常用尿激酶做溶血栓的实验溶解2厘米需要近2天的时间。——这就是著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
4.纳豆激酶的作用?
纳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而且是双向的溶栓,力度强大,速度快,作用持久,对防治血栓性疾病具有很好的功效,可以明显减轻缺血性脑中风的病情和症状。适量服用纳豆激酶,有利于人体排出血液中多余的脂肪,预防动脉硬化,有利于中老年人保护心脑血管的健康,预防冠心病的发生。纳豆激酶可以降低人体血管的阻力,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血压的作用。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制?
纳豆激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直接溶解血栓;同时将人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解血栓。
简单的说纳豆激酶除了可以直接溶解血栓外,还能激活人体自身的溶栓功能,即让没有活性的酶原变成能够溶解纤维蛋白的有活性的酶,没有活性的酶包括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原。
6.纳豆激酶的研究发展?
须见洋行博士是纳豆激酶这种神奇物质的发现者,而把这种物质提纯转化成产品,从而实现纳豆激酶产业化生产的则是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
1998年,世界上第一代富含纳豆激酶的营养食品由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生产上市。2001年去除了产品中的纳豆臭味。2003年日本纳豆激酶协会成立。2006年,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取得了纳豆激酶的物质与制法的日本专利(第3881494号)和美国专利(US6,703,504)。2007年取得了纳豆发酵中维生素K2的回收方法专利(第3911282号)。现在已经推出了第三代天然超级纳豆激酶产品。
7、纳豆激酶的理化特性?
纳豆激酶在温度超过50℃时迅速变性失活,但反复冻融对其影响不大。
纳豆激酶在PH值从7升至12时,活性稳定;PH值低于5时,迅速变性失活。胃酸环境中的PH值只有1.2到2之间,因此纳豆激酶难以存活。
纳豆激酶是大分子的单链多肽酶,可被肠道消化液(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小肠液等)分解成氨基酸片段或分子量更小的肽链。
8、纳豆激酶作用的特点?
特点一:温和、持续溶栓,抑制血小板凝结
特点二:促进血液循环,平稳调节血压
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便秘、美容等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9、为什么剔除维生素K2、大豆异黄酮和嘌呤的纳豆激酶产品更好?
维生素K2
维生素K2有促进凝血的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等。纳豆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2,维生素K2会抵消纳豆中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
许多食物中富含维生素K及肠道细菌能形成维生素K,因此健康成人一般不会因膳食供给不足发生维生素K2缺乏。维生素K2耐酸耐热,不易被破坏。所以,含有维生素K2的普通纳豆产品,对血栓病史人群或支架术后人群是不宜食用的。
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有补充作用,但对雌激素水平高的或者患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的女性是不宜食用的。此外,对男性更无益处,长期服用可能会弱化男性特征,使之女性化。因此,为了不影响纳豆激酶的使用范围,特将大豆异黄酮从第三代纳豆激酶产品中剔除出去。
嘌呤
嘌呤的代谢产物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当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会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最终引发痛风。尿酸必须通过肾脏才能排出体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肾脏功能多半受到高血压、高血脂的影响而下降,高尿酸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所以,要将它剔除。
10、纳豆激酶为什么没有做成药物?
虽然,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纳豆激酶原料向美欧国家的制药企业出口,但在日本,纳豆激酶的针剂经动物试验证实是失败的,既然不能做成针剂使用,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就放弃了做药的计划。而日本官方公布的特有功效又没有溶栓等相应可申报的项目,加之理念上的超前和为了让更多的人群享用,因此,在日本纳豆激酶就是功能性的健康食品。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纳豆激酶的药物申报标准,也没有临床认证医院和成熟的毒理试验模型,这些不光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如此患者很难在短期内用上这么好的产品,即使做成药品了,价格也比现在的零售价昂贵许多。
纳豆激酶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不需要像其他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不间断的进行临床监测,也不需要医生的跟踪指导,所以没有必要做成药物。
11、日本原装进口的纳豆激酶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保健批号?
我国保健品的22项功能申报中没有防栓、溶栓、抗凝这几项,所以无法申报。
12、纳豆激酶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做成药品?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纳豆激酶的药物申报标准,也没有临床认证医院和成熟的毒理试验模型,这些不光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如此患者很难在短期内用上这么好的产品,即使做成药品了,价格也比现在的零售价昂贵许多。
纳豆激酶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不需要像其他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不间断的进行临床监测,也不需要医生的跟踪指导,所以没有必要做成药物。
纳豆激酶
纳豆激酶的发现来自著名的"两点半实验"
1980年的一天,从事溶解血栓药物研究工作的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他突然想起纳豆不是纤维蛋白发酵的吗?而血栓最顽固的部分就是纤维蛋白,于是,下午两点半时,须见洋行博士把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加入到人工血栓中。
原本准备第二天看结果的,但5点半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察看,奇迹发生了,血栓居然溶解了2厘米,而平常用尿激酶做溶血栓的实验溶解2厘米需要近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纳豆发酵物溶解血栓的速度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于是,就将纳豆的这种强力溶栓物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溶血栓药物研究史上有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
作用研究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由食品纳豆中提取或纳豆菌生产,是一种分子量远远小于 UK、SK、tPA的蛋白质,并可由肠道,吸收,纳豆激酶的体外、体内溶栓性质通过实验也已得到确定,同时得出纳豆激酶的体内溶栓活性为纤溶酶的四倍,在体内作用迅速、持续时间长,还能激活体内的tPA,使之温和、持续地提高血液的纤溶活性。患心肌梗塞的危险患者,一次需投入尿激酶30万单位,而50克的 纳豆中含有80万单位尿激酶的血栓溶解作用。(须见洋行等报道每克湿重纳豆约相当于1600尿激酶单位。)
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疑难病治疗研究中心和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最发现,纳豆激酶有抑制血小板凝固的作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研究人员让接受实验者食用纳豆激酶的培养提取物,然后化验他们的血液。他们发现,食用这种提取物6小时后,实验对象血小板的凝固作用受到抑制。研究人员据此断定,纳豆激酶具有溶化血栓、使血流顺畅的功能。
因而,纳豆激酶成为一种新型的口服性溶血栓药物(第二代溶栓药),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栓塞症及栓塞性老年痴呆症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含量标识
国际通用的标准含量标识FU
唯一拥有日本专利厅授予的纳豆激酶生产专利(专利号第3881494)。该研究所研制的纳豆激酶是通过纳豆菌培养液发酵产生纳豆激酶,经特殊的技术和工艺提取和提纯。以这种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高纯度纳豆激酶产品具有溶解血栓作用,是现代生物领域的一项高科技产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过医学临床验证,也得到日本纳豆激酶协会的充分认可。此外,日本官方健康营养食品协会制定的纳豆激酶产品的标准单位为“FU”,而非“IU”。
FU与FU/g的区别
纳豆激酶在国际上的标准单位为“FU”,是指每粒纳豆激酶产品的纳豆激酶含量;“FU/g”是指每克纳豆原料中的纳豆激酶含量,两者存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