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瘀症病因治疗
益气活血:人参、刺五加、党参、太子参、生黄芪、丹参、川芎、、红花、赤芍、延胡索、三七粉、生黄芪、丹参、
理气活血: 川芎、延胡索、郁金、三棱、莪术、香附
清热活血: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菊花、丹参、川芎、郁金、红花、赤芍
解毒活血: 银花、连翘、贯众、蚤休、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升麻、败酱草
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
祛痰活血:陈皮、白术、桔梗、瓜蒌、半夏
温阳活血:红参、高良姜、干姜、荜茇、肉桂
利水活血:茯苓、薏苡仁、玉米须、车前草、葶苈子、大腹皮等
祛风活血:天麻、钩藤、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凉血活血:牡丹皮、白薇、银柴胡、青蒿、白茅根等
软坚活血:昆布、鳖甲、龟板、牡蛎、穿山甲、僵蚕、海藻、莪术、夏枯草、瓦楞子
通下活血:火麻仁、柏子仁、决明子、生地黄、当归
养阴活血:沙参、黄精、玄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生地黄等
补血活血:丹参、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大枣
为各类心血管疾病从血瘀论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促进了中医气血理论的创新发展。
1、益气活血法
翁维良十分重视气血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临床辨证论治时经常撷取王清任治病以气血为主的经验,治病重在辨明气血、调理气血,擅于使用补气活血法,重用人参、刺五加、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药物联合活血化瘀药,益气法常常贯穿治疗始终。自拟益气活血组方包括冠心4号方(生黄芪、丹参、川芎、三七粉、红花、赤芍)、冠心5号方(延胡索、三七粉、生黄芪、丹参、川芎、红花、赤芍)。
▲生黄芪
2、理气活血法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理气活血法充分体现了气血相关的生理病理关系,理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即是对气血关系的充分利用,故欲活血必兼理气,气通则血活。翁维良治疗血瘀证应用活血化瘀药必兼理气药,常选用川芎、延胡索、郁金、三棱、莪术、香附等具备理气与活血双重作用的药物,达到气与血关系的完整统一。自拟理气活血组方冠心3号方(丹参、川芎、郁金、红花、赤芍)等。
3、清热活血法
翁维良认为热邪可加重瘀血的发生发展,反之瘀血凝滞,久而亦可化热,二者互为因果,因热致瘀,因瘀致热。在病机方面,强调血瘀与热郁并存;在病因方面,血瘀与浊毒互渗;治疗方面,活血与清热开郁、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利头目、清热泻火等清热之法相结合。临床常用的清热药物为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菊花等,自拟清热活血组方三黄活血汤(黄连、黄芩、黄柏、丹参、川芎、郁金、红花、赤芍)等。
4、祛痰活血法
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源共生,相互影响,二者常常相兼为患。翁维良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痰、瘀内生,痰生易致瘀,瘀生亦可致痰,最终出现痰瘀同病之证候。临床常用的祛痰药物为陈皮、白术、桔梗、瓜蒌、半夏等,自拟祛痰活血组方健脾祛痰活血汤(陈皮、白术、茯苓、丹参、川芎、生黄芪等)等。
▲陈皮
5、温阳活血法
心气、心阳是心脏及血液正常工作的原动力,一旦心之阳气受损,则易产生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会进一步损伤阳气。翁维良认为,温阳活血法能够温补阳气,治疗本虚之证,从根本治疗致病因素,而阳气虚所导致的血瘀则可用活血法改善。临床常用的温阳药物为红参、高良姜、干姜、荜茇、肉桂等,自拟温阳活血方(高良姜、桂枝、赤芍、郁金、太子参等)。
6、利水活血法
津液和血液皆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成,其中津液亦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运行不畅、停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均可导致瘀血,故在病理上,水瘀常相互影响。翁维良在临床诊治中常相互参考,水瘀共同论治,在治疗慢性心衰、心脏瓣膜病等疾病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常用的利水药物为茯苓、薏苡仁、玉米须、车前草、葶苈子、大腹皮等。
7、祛风活血法
风药不仅可以疏散外风、平息肝风、开郁畅气,还具有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升阳开窍、活血化瘀、通脉消瘀等作用。翁维良认为,在血瘀证的临床治疗中,风药可直接发挥疏通血脉、消散瘀滞的作用,或与活血化瘀药配合,协助消除致瘀的多种因素,间接促进血流畅达,发挥活血化瘀作用。临床常用的祛风药物为天麻、钩藤、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天麻
8、凉血活血法
凉血活血法是将具有清热凉血和活血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清营凉血,治疗血热和血瘀互为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翁维良认为,瘀热互结证中的瘀、热相互为患,阻滞搏结,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临床需注意凉血与活血并重,常用的凉血药物为牡丹皮、白薇、银柴胡、青蒿、白茅根等。
9、软坚活血法
指用软坚药物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有形病证的方法。 软坚药物味多咸。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如痰浊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用浙贝、海藻、昆布、牡蛎等。 久疟而脾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鳖甲、三棱、莪术等。 此外,热结胃肠的便秘,用芒硝等咸寒软坚泻下,亦属本法范围。 常用方剂有昆布、鳖甲、龟板、牡蛎、穿山甲、僵蚕、海藻、莪术、夏枯草、瓦楞子。翁维良应用软坚活血法针对顽固性的瘀血,多为久病之瘀血,治疗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统中的顽固性疾病与疑难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软坚活血与单纯活血有别,临床多用破血药物。对于血瘀证较明显,心脉痹阻严重的患者,需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常在使用三棱、莪术等药物的基础上,配伍鳖甲、夏枯草之类,软坚散结,破血逐瘀。
10、通下活血法
广义通下法包括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补下法四法,均可与活血化瘀法相伍并用。对于老年患者,翁维良多以润下法与活血化瘀并用,该法广泛运用于治疗内伤外感诸病。针对老年患者兼有便秘者,常加用火麻仁、柏子仁、决明子、生地黄、当归等药物。
▲火麻仁
11、养阴活血法
阴津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津液充沛,血液才能正常运行,反之津液不足则无以载血,血行涩滞而易形成血瘀。翁维良认为,老年人由于内脏功能减退,阴阳气血失调,津液不足,血液运行不畅。因此,针对老年人群或阴虚患者的治疗常加用沙参、黄精、玄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生地黄等药物。
12、补血活血法
血虚与血瘀关系密切,血虚脉道干涩,血行不畅,或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阻滞,脉道不畅,脏腑失于濡养,也会导致或加重血瘀。翁维良认为,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故治疗时要补血与活血兼顾,补血而不滋腻,活血而不伤正。临床常用的补血药物为丹参、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大枣等。
辨证施治经验二
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拟定了活血化瘀十八法,即活血清热法、活血解毒法、活血益气法、活血补血法、活血养阴法、活血助阳法、活血理气法、活血攻下法、活血凉血法、活血止血法、活血开窍法、活血利水法、活血化痰法、活血通络法、活血祛风法、活血软坚法、活血攻坚法及活血祛寒法。这些配伍体既富有开拓精神,开辟多途径又完整地反映活血化瘀的辩证应用对血瘀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活血清热法和活血解毒法
先生认为:热毒内遏,可熬血成瘀;瘀血郁结,也可以蕴热化毒。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则为瘀热、瘀毒之证,宜用活血化瘀与清热配伍或活血化瘀与解毒配伍。清热者一般选加黄芩、黄柏、知母、大黄、羊蹄、石膏、地骨皮、青蒿、柴胡、连翘等;解毒者一般选加银花、连翘、贯众、蚤休、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升麻、败酱草等。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单用清热解毒药往往无效,先生认为:这由于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有关,主张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同用,常用药物有生川军、桃仁、地鳖虫、紫参、丹参、羊蹄根、田基黄、岗稔根、赤白芍、蒲公英等。常能改善肝功能,使谷丙转氨酶直线下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可有发热、咽痛红肿、口干、小便短赤混浊、苔薄黄、脉数等急性感染的热毒症状,又有肾区叩痛,腰酸腰痛,浮肿等瘀血表现。先生对于中医辩证为瘀热互遏的肾炎,常采用生地、丹参、赤芍、银花、连翘、茅根、六月雪、蒲黄、黄柏、木通、益母草等的复方治疗,疗效比较显著。
活血清热法与活血解毒法,已被实验证明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减毒作用。此外还能在调节机体反应,增强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先生指出:有些药物由于兼有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两方面的功效,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打等,对瘀热、瘀毒的治疗能一举两得。
2.活血益气法
活血益气法用于气虚血瘀之证,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面目浮肿或胸痛或胁痛或偏瘫舌质微紫,舌体胖嫩,脉细涩或结或代,先生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等。如先生治疗冠心病时指出:大多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气虚和心血瘀的症状表现,不仅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存在左心室功能不全。处方时常用白参、黄芪、五味子、黄精以益气扶正,增强心脏功能;又用丹参、瓜蒌、檀香、红花、川芎、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作用于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疗效比单用活血药为优。
3.活血补血法
活血补血法用于瘀血未去,新血未生,血瘀而兼血虚。唐容川曾说:“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
…补泻兼行,瘀既去而正不伤。”先生经验:凡瘀血证而见贫血者,症见眩晕,面色蒌黄,舌淡、唇淡、脉软无力,若单用活血化瘀,症状较难改善,采用活血补血法,可望提高疗效。方用丹参、当归、熟地、川芎、桃仁、牛膝、鸡血藤、赤白芍、龙眼肉、阿胶、首乌、杞子、鳖甲、党参。曾用此方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数例,血象明显好转。
4.活血养阴法
活血养阴法用于阴液亏损,血脉不充,血液凝聚,运行不畅的阴虚血瘀证,症见消瘦、口干、舌红、少苔,一般选加熟地、阿胶、玄参、麦冬、天冬、石斛等。阴虚血瘀证见于结核病者可用月华丸;见于愎性肝炎,肝硬化者可用通幽汤;见于冠心病者可用生脉饮和加丹参饮见于红斑狼疮,先生用生地、玄参、天花粉、赤白芍、首乌、鸡血藤、当归、丹皮、天麦冬、石斛、炙鳖甲、炙龟版、功劳叶等。从血液流变学角度看,阴虚血瘀证病人血液粘滞性较正常人和阴虚血瘀证病人为高,临床上用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后,全血还原粘度可明显降低,疗效较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者显着。
5.活血助阳法
活血助阳法用于血瘀证兼有脾肾阳衰、阴寒内盛,症见面色苍黄而黯,唇紫,腹大肢肿,按之如泥,喜暖畏寒,四肢不温,舌淡紫或舌淡而有瘀斑,脉沉迟。先生常用肉桂、附子、苁蓉、仙茅、仙灵脾、锁阳、菟丝子、鹿茸等助阳药与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牛膝等活血化瘀药配合。实验证实,助阳药与活血药同用,不仅能加强血液循环,还有兴奋和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也符合《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义。
张锡纯:治瘀十五法
一、益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血滞引起的肢体痿废,偏枯等证,脉见极微细无力。张氏谓此证是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至脑贫血”所致。常选用黄芪、当归、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以升补大气而通活血脉。若病发日久者,更加入蟅虫、地龙等虫类活血药,以行日久之淤滞。代表方剂为干颓汤(生箭耆、当归、甘枸杞果、净杭萸肉、生滴乳、生明没、真鹿角胶)、补脑振痿汤(生黄耆、当归、龙眼肉、杭萸肉、胡桃肉、䗪虫、地龙、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制马钱子末)。
二、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本大法。多用于脘腹、胸胁痛,或腹中、胁下有瘕聚,其质不坚,遇恼怒则症情加重者。张氏谓:“血随气行,气郁则血必瘀”,故他在一些方中理气与活血药常相配伍,其常用理气药为川楝子、柴胡、莪术、生麦芽、川芎等。代表方剂为金铃泻肝汤(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三棱、莪术、甘草)。
三、滋阴活血法:
适用于阴虚与血淤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如肢体痛,室女血枯经闭证,证见过午潮热,夜间尤甚,肢体疼痛,经少,或经闭,两目干涩,或肌肤甲错,舌暗红而干,脉细数,或涩。张氏认为此证若用舒肝药,病转加剧,故滋阴与活血药并用,据证配伍,以防活血伤阴之敝。常选用玄参、花粉、生地、野台参、山萸、知母、当归、丹参、生乳没、桃红等药。代表方剂为曲直汤(萸肉30克(去净核)、 知母18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当归9克、丹参9克)、资生通脉汤(白术(炒)三钱,生淮山药一两,生鸡内金(黄色)二钱,龙眼肉六钱,山萸肉(去净核)四钱,枸杞果四钱,玄参三钱,生杭芍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一钱半,甘草二钱)。
四、温阳活血法:
适用于阳虚寒凝血瘀诸证。《素问·调经论》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张氏多用此法治疗妇女经闭、痛经,少腹症瘕及四肢抽搐疼痛等证,常选用干姜、鹿角胶、鸡内金、桂枝尖、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代表方剂为化瘀通经散、活络祛寒汤(生黄耆5钱,当归4钱,丹参4钱,桂枝尖2钱,生杭芍3钱,生明乳香4钱,生明没药4钱,生姜3钱)。
五、活血安神法:
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等多种神志病。张氏认为“心藏神”,神以心为舍字,心以行血为用,恶瘀滞不行,若用药一于补敛,实恐于心的运动有所妨碍。故在补心血、安心神,敛心气的药物中增入乳香、没药等活血药,以流通气血,顺心之性,往往疗效满意。代表方剂为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炒捣)15克、净萸肉15克、柏子仁(炒捣)12克、生龙骨(捣细)12克、生牡蛎(捣细)12克、生明乳香3克、生明没药3克)。有人对某些百方不效的神志病,用此法收功者,称之为“怪病多瘀”。
六、解毒活血法:
适用于热毒血淤所致鼠疫,内脏痛、牙疳、痢疾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证见身热汗出,口干口渴,或咳吐脓痰。或皮肤瘀斑,或下利脓血,甚或昏迷,舌紫暗,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血脉瘀滞之症。常选用银花、连翘、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生地、紫草、牛蒡子、玄参、贝母等药。代表方为加减解毒活血汤、清金解毒汤。
七、软坚活血法:
适用于痰浊、瘀血胶结而致痰核、瘰疬及症瘕等证。证见颈部或腋下痰核、胁下或腹部症块,触之较硬,固定不够。常选用牡蛎、浙贝、玄参、三棱、莪术、血竭、生乳香、生没药、胆草等药。代表方剂消瘰丸(牡蛎(煅)10两,生黄耆4两,三棱2两,莪术2两,朱血竭1两,生明乳香1两,生明没药1两,龙胆草2两,玄参3两,浙贝母2两)。
八、活血止血法:
适用于由血瘀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张氏认为若单纯见血止血,其瘀更甚而病情加重,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难安”之意也。他善用三七,且用量较大,打破了“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之常规,据症之轻重,酌用三七二、三钱,多可达一两,并谓三七为“止血之圣药,化血之圣药,化淤血而不伤新血”。常配伍血余、花蕊石及升补大气之品。代表方剂为化血丹(花蕊石(锻存性)、三七、血余炭(锻存性))。
九、活血止痛法:
适用于气血瘀滞不通所致各种痛证,如心腹疼痛,肢体疼痛,症积疼痛等,其痛如锥刺,固定不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见弦细,或沉涩。张氏创立了很多化淤止痛的方剂,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五钱),并根据瘀血和疼痛部位之不同,选用引经药,如腿疼加牛膝,臂痛加连翘,腰痛加土鳖虫、山甲;妇女淤血腹痛加桃仁、生五灵脂;脏腑内痈痛加三七、牛蒡子。
十、熄风活血法:
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动风证。张氏用之治小儿绵风、证见逐日抽掣,绵绵不已,指纹色紫有爪形,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目晴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常选用蜈蚣、全蝎、朱砂熄风镇惊;生乳香、生没药活血通络而助风熄。代表方剂为定风丹(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朱砂1钱,全蜈蚣(大者)1条,全蝎1钱)。
十一、祛风活血法:
适用于外风侵入经络而致气血凝滞,经脉阻闭之痹证。证见肢体疼痛,走串不定,遇风加重,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脉涩。常选用黄芪、防风、荆芥、当归、丹参、红花、桃仁、生乳没等药。代表方剂为逐风通痹汤(生箭耆、麻黄、全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全蝎)。张氏谓:“盖补正气,即所以逐邪气,而血活者,风又自去也”。
十二、燥湿活血法:
适用于脾虚湿盛,湿流关节,阻闭经络之痹证。证见肢体重着疼痛,固定不够,饮食减少,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涩。病势缠绵。常选用白术、陈皮、川朴健脾燥湿,当归、生乳香、生没药活血通络以除痹。代表方剂为振中汤(白术、当归身、陈皮、厚朴、生明乳香、生明没药)。
十三、涤痰活血法:
适用于痰瘀闭阻心脑脉络所致癫狂病。病见喧扰不宁,躁妄打骂,不避亲疏,舌质暗红,或红绛,苔黄腻,脉弦滑。张氏谓:“顽痰之能闭脉也”,“痰多瘀脉也”,并认为“痰火充溢,将心与脑相通之窍络,尽皆瘀塞,是以神明淆乱也”。常选用大黄、郁金、半夏、生赭石、朴硝等药。代表方剂为荡痰汤(生赭石、大黄、朴硝、清半夏、郁金)。
十四、利水活血法:
适用于水湿与瘀血相混,阻于经脉,停留于体内而成水肿、臌胀证。证见腹大膨隆,或青筋暴露,肿势明显,舌质紫暗,胖大有齿痕,脉见沉涩,或沉弦。张氏善用白术、内金、茅根等药,他谓:“茅根最能利水”,“盖鸡内金善化瘀血”与白术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脾胃之妙品”。盖因脾为水之制矣。代表方剂为鸡胵茅根汤(生鸡内金、生于术、鲜茅根)。
十五、攻下活血法:
适用于瘀血、水饮留于脏腑,阻塞经络而发为血臌、女子少腹瘕证。证见腹部胀满而拒按,遍身紫纹,或大便色黑,或干血内结,著于脐下,触有涩块,舌质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或涩。常选用大黄、桃仁、蟅虫、丹参、三七、山楂等药。代表方剂为下瘀血汤。对体质虚弱者,宜慎重使用此法,或配伍扶正之品,寓攻于补,以达治病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