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大肠辨证论治
肺气虚证 肺阴虚证 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痰湿阻肺证 大肠湿热证
大肠液亏证 肠虚滑泄证
肺气虚证
常用中药
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玄参、生甘草、薄荷、贝母、丹皮、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桔梗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虚,易影响宗气的生成;肺有卫外固密肌肤的作用,若肺气虚,则可表现为呼吸功能的减退,肌表腠理不固。正如《太平圣惠方》所云:“夫肺者,内主于气,外应皮毛。”“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之所主也。”《诸病源候论》认为:“……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是为肺气之虚也,则宜补之。”肺气虚最易影响心脏而致心气亦虚,这主要是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血液运行和呼吸功能正常又与宗气的充足有关。故《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的,肺气一虚则宗气生成不足,其贯心行血脉的功能减退,运血无力,形成瘀血内阻心脉,临床可见气虚血瘀证,若累及心气,心气亦不足,就可形成心肺气虚证。若肺气虚日久,咳喘加重,气不归根,肾失摄纳,形成肺肾气虚证。故《医述》引《仁斋直指方》云:“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凡咳嗽暴重,引动百骸,气从脐下奔逆而上者,此肾虚不能纳气归原。”若肺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阳气,出现寒象,“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此是肺虚之候”(《圣济总录》)。有的书称为肺阳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症状加重外,兼有经常感冒,畏寒肢冷,甚则有损伤脾肾阳气的临床表现,为肺气虚重证,以肺气虚证伴见寒象为临床特点
肺气虚证的治疗以补益肺气为主。 肺虚咳喘可用补肺汤或 人参胡桃汤 ;肺卫不足易感外邪可用玉屏风散;合并肺阳虚者可用保元汤。 肺气虚证是由肺气虚损不足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以咳喘无力、痰液清稀、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肺脏虚损、肺气不足
(1)证候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
(2)治则补益肺气。
(3)主方保元汤加五味子。
(4)方药人参、黄芪、生姜、五味子、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胡桃仁、生姜、五味子,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
2.易患风寒感冒者
(1)证候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
(2)治则全身疲倦,恶寒无力。
(3)主方玉屏风散加紫苏。
(4)方药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紫苏。加水煎煮取汁,日服3次。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片,1日2次。
3.虚寒性慢性鼻窦炎
(1)证候头昏、恶寒、自汗等。
(2)治则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
(3)主方鼻通宁滴剂滴鼻,或用鼻通丸,均加服北芪片。
(4)方药辛荑、苍耳子(鼻通宁滴剂)。用法:1次~2滴,每日3次。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鼻通丸),用法:1次丸,1日2次。
4.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
(1)证候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
(2)治则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3)主方补阴煎加减。
(4)方药生地、麦冬、天冬、北沙参、地骨皮、女贞子、天花粉、甘草。
5.肺气虚兼肾阳不足
(1)证候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
(2)治则补气温肾。
(3)主方保元汤。
(4)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生姜、炙甘草。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3次。
肺阴虚证
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朝百脉而助心行血,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而煦泽肌肤。肺为娇脏,性喜清肃,其气以下降为顺。肺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则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则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
肺阴虚证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阴津亏损,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口燥咽干,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肺。
主方: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前者补肺胃之阴,后者补肺肾之阴。
食疗:可以选择的有:雪梨、百合、银耳、山药等。
肺阴虚常常就是由于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所致,所以说在选用药物的时候,推荐第一个麦味地黄,它有滋肾养肺的功效,对于肺肾阴虚或亏损所致的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等都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像养阴清肺丸,它也有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的功效,在临床上常应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的症状。
此外,还有像百合固金也是可以应用的,中成药的金水宝,冬虫夏草类的药物对于免疫调节,对于补肺、养肺、缓解呼吸道的气喘等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常用方剂
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常用中药
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玄参、生甘草、薄荷、贝母、丹皮、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桔梗。
常用腧穴
肺俞、膏肓、尺泽、太溪。
预防调护
可据病情适当选食梨、萝卜、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
转归预后
肺阴虚证以咳嗽为主,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风寒犯肺证
风寒束肺证(Invasion of Lung by Wind and Cold),风寒外邪侵袭于肺而致肺气失于宣降所造成,临床以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风寒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感冒、咳嗽、哮喘、失音,以及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风寒外邪侵袭肺卫皮毛,影响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即可导致风寒束肺证。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风寒犯肺途径有二:一是从鼻窍而入;二是由皮毛而入,即所谓从其合而达肺。
风寒束肺的临床表现,轻症只有咳嗽白痰、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典型者并见发热、恶寒、无汗、关节疼痛或痰多喘促等表现。由于外受风寒,肺卫闭实,毛孔紧闭,肌肤失于温煦而恶寒身痛;卫阳被遏,体内阳气不得发越,以致出现发热无汗;风寒外闭肌表,内郁肺气,肺气失宣则上逆而为咳、喘。如邪实气壅,肺气不能宣降,又可见喘促、鼻疳(小儿常见)、胸闷等肺闭喘嗽症候,为风寒束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风寒束肺为邪在肺卫阶段,治疗当驱散外邪。常用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法,轻者宜用杏苏散,重者用麻黄汤。
风寒犯肺的中医治疗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10克、杏仁10克、紫苏l0克、百部10克、桔梗6克、陈皮10克、白前10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风寒犯肺中偏于咳喘者。(2)荆防败寿散:荆芥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柴胡10克、薄荷10克、川芎6克、桔梗G克、枳壳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本方适用于风寒犯肺中偏于寒邪在表者。上药微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温服,日1~2剂。
2.加减变化: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基本方(1)加法夏10克、厚朴6克、茯苓15克;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门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3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如患者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恶寒发热、无汗,加桂枝6克、法夏10克、橘红6克、苏子10克;若得汗而喘不平,去麻黄,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二)外敷药物
1.葱白头、生姜各30克、食盐6克,共捣成糊状,加白酒一盅调匀,纱布包裹,涂擦的胸、后背、手心、脚心及腘窝。涂擦后,让患者平卧。半小时可见出汗,热亦渐退。
3.橘叶、老姜、葱头各等量,上药和酒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4、胡椒15克、丁香9克、葱白适量,先将前二味药粉碎过筛,加入葱白,混合捣匀如膏状,取药膏适量,先贴于颈后大椎穴,胶布固定,再取药膏涂于两手内劳宫,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覆被踡卧,得汗出即愈。
(三)取嚏疗法
1.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搓细塞鼻,或研末吸入鼻内。适用于风寒感冒后头痛,能通气得嚏而减轻症状。
2.川芎、藿香、胡荽、丹皮、雄黄、白芷、皂角各12克、朱砂3克,共研细末,每用少许吸入鼻内或嗅鼻。
(四)饮食疗法
(1)姜糖饮:生姜片15克,葱白长3厘米段,加水500毫升,煮沸加红糖20克,趁热一次服下,盖被取微汗。风寒初起无汗者宜用。
(2)当归生姜羊肉汤:精羊肉100~200克、生姜60克、葱白10克、当归15克,先将羊肉切片,素油炒过,兑汤两碗(约1000毫升),加其他味料,煮30分钟,加食盐适量,然后吃肉喝汤,取微汗。食后避风2~4小时。宜身体素虚,经常感冒的患者,妇女产后感冒风寒亦宜。
(3)葱白粥:肥大葱白5段,各长3厘米,糯米60克,同生姜5片共煮粥。粥成加米醋5毫升,趁热食用。食后覆被取微汗。(4)杏仁粥:杏仁15克,去皮尖,水研滤汁,同白米50克,煮粥食用。
施治要点:
(一)本病宜早治,退则生变,病浅者易治,病深者难治。
(二)治疗表证,总宜祛邪外出,切勿妄施补泻,以免闭门留寇以羁留邪气。此证临床常选用麻黄、细辛、桂枝、苏叶、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宣肺散邪之药物;还常配伍宣降肺气的桔梗、杏仁;流通血脉的桂枝、川芎;止咳化痰的半夏、生姜;如外感风寒作喘应用生麻黄。
(三)本证临床上多见无汗,治疗应予发汗,但自汗出者不宜再汗。本证脉象乡浮,如脉不浮而沉,成见细弱无力,便是脉证不符,不可贸然发汗。本证初起,大多有恶风、恶寒,倘然汗出后不恶风寒,发热稽留或逐渐增高,便是表邪化热传里,当论他治。
(四)冬春风寒当今,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在感冒流行期间可作预防服用。气虚感冒亦为常见,且易复发,可用玉屏风散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防复发,临床证明效果显著。
风寒犯肺的护理
1.病室要温暖,避免吹风受寒着凉,重感风寒,加重病情。如恶寒重,要做好保暖,可加盖衣被,以暖水袋保暖。如无汗,可加盖衣被以微发其汗,助邪外泄。汗出应及时擦干,可用干毛巾揩干,更换汗湿衣服。
3.药物宜轻煎热服,不宜久煎。忌用物理降温,以免阻遏病邪自肌肤泄出。鼓励病人多饮姜糖水、姜苏饮等,以助辛温解表。
风寒犯肺可以服用感冒灵颗粒、荆防颗粒、三拗片、止嗽丸、通宣理肺丸等药物进行治疗。
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声嘶,咯痰不爽,痰黄黏稠,咽燥喉痛,或兼身热,恶风,头痛,身楚,鼻流黄涕,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1、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炼津液成痰,故见咳嗽,气粗或声嘶,咯痰不爽,痰黄黏稠,肺热伤津则咽燥喉痛,口干。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卫阳受遏,邪正相争,故身热、恶风、身楚。风主疏泄,风热犯表皮毛理开泄,故汗出风热上扰清阳,故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象。
2、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加减。发热较重,可加黄芩、大青叶、栀子等。咽喉疼痛者,可加板蓝根、玄参、射干等痰稠难咯者,可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等。咽燥口干明显者,可加天花粉、南沙参等。
风热犯肺的中成药包括,通宣理肺口服液,通宣理肺丸,风寒咳嗽颗粒,清开灵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胶囊,蓝吟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这些中成药都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主要功效能够去除体内的热邪之气,缓解患者出现的咳嗽,咳痰,胸闷等一系列症状。
风热犯肺证是中医证候名,是指风热邪气侵袭肺部,肺气失和所致的咳嗽。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桑菊饮、桑杏汤、止嗽散等药物进行治疗。
1、桑菊饮
桑菊饮由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等组成,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等症。桑菊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不明确。注意对桑菊饮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桑杏汤
桑杏汤由桑叶、浙贝母、北沙参、苦杏仁、淡豆豉、梨皮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袭肺、肺热咳嗽、痰多、色黄、口渴、身热、汗出等症状。注意桑杏汤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不明确。注意对桑杏汤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止嗽散
止嗽散由桔梗、百部、枇杷叶、薄荷、甘草组成,具有祛风、清热、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袭肺、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失音等症状。注意风热咳嗽、咯血者禁止服用。
除以上药物外,还可以服用桑白皮汤、麻黄汤等药物。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避免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燥邪犯肺证
主要是外感燥邪或温热之邪犯肺化燥伤阴而致。燥邪易伤肺津,故病位大多在肺。因风燥伤肺,肺火清润;或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或温热之邪犯肺,肺脏气阴受伤,津液不足以敷布全身,筋脉皮肤失养;或肺热燥盛,耗液伤津故可出现在咳嗽、咳血、衄血、痿证、消渴等疾病中。
病机
肺喜润恶燥,职司清肃,燥邪犯肺,易伤肺津,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咯出,甚则咳伤肺络,而见胸痛咯血。尿源不足则溲少。燥袭卫表,卫气失和,故见发热微恶风寒。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脉浮紧;燥与热合,腠理开泄,则见少汗,脉浮数。苔薄而干燥少津,为燥邪袭表犯肺之象。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口、唇、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咯血,便干溲少,苔薄而干燥少津,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
辛开温润或辛凉甘润,养肺润燥滋阴。
方剂
桑杏汤加减(适用于燥邪犯肺偏温燥者);杏苏散加减(适用于燥邪犯肺中偏于凉燥)。
常用中药
桑叶、豆豉、杏仁、象贝、南沙参、梨皮、山栀、杏仁、紫苏叶、橘皮、陈皮、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大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
(一)内治
1.温燥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治则:辛开温润或辛凉甘润,养肺润燥滋阴。主方:桑杏汤,适用于燥邪犯肺偏温燥者。 方药: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天花粉;若兼有发热,头痛等外感风热表证,可酌加银花、连翘、牛蒡子;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若痰中带血或鼻燥衄血,可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若燥热久咳,或热病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加用知母、石密、人参、阿胶、天花粉。若燥热伤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治节失职,尿频量多,用黄连、天花粉、生地、藕汁、葛根、麦冬、天冬、知母、人参。
2.凉燥 证候: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治则:发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方:杏苏散,适用于燥邪犯肺中偏于凉燥。杏仁、紫苏叶、橘皮、陈皮、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大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
若恶寒甚,无汗加荆芥、防风。
(二)外治
外敷药物:当鼻燥衄血,甚则衄血不止,可将大蒜捣成泥状,敷大蒜泥于双侧足底涌泉穴,一般敷药1小时,流血即止。
饮食调护
1.麦冬粥
麦冬30克,煎汤取汁。用粳米100克煮半熟再加麦冬汁及冰糖适量,同煮为粥。每天早晚服用。
2.百合杏仁粥
鲜百合50克、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粳米50克,共煮稀粥,加白糖适量温服。
3.杏梨饮
苦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大鸭梨1个去核切块加水适量,与杏仁同煮。梨热加冰糖少许,不拘时饮用。
4.雪梨膏
鸭梨20个去核,榨取汁,兑炼蜜收膏,每服20毫升,每天2次。
痰湿阻肺证
多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外邪所引起。外邪袭肺,肺宣降失常,肺不布津,久之水液停聚而为痰湿;脾气虚输布失司,水湿凝聚为痰,上贮于肺;或久咳伤肺,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成疾;以上三种原因都能导致痰湿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痰多,痰质粘色白易于咯出。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故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苦白腻,脉滑,均为痰湿内阻之征。
诊断
1.咳喘往往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有别于外邪犯肺的新感。
2.痰湿之证突出,即痰多、质黏色白易咯出,痰鸣,苔腻,脉滑或弦滑。
3.肺部症状有咳、喘、胸闷之类。
辨证施治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稀容易咯出、胸膈满闷、动则咳嗽加剧、气喘痰鸣,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治则:补肺健脾,燥湿化痰。主方:六君子汤、二陈汤类。
可根据临床兼症随症治之。
饮食调护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2.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高盐高脂肪食物。
3.多食化痰食物:水梨、白萝卜、百合、荸荠、白木耳、杏仁、白果(银杏)、橘皮(陈皮)、海哲皮(去盐)。
痰热阻肺证
痰热阻肺证
痰热阻肺证又称痰热壅肺证。本证是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或有宿痰,复感风热而出现痰与热结,壅阻肺络的临床表现的概称。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胸膈满闷,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等。
痰热阻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及治法亦各不尽相同。如:
1.哮证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表现每以呼吸迫促,喉中有水鸡声,咳嗽痰稠而黄,胸膈满闷等“热哮证”为特点。此由痰热交阻,郁蒸于肺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平喘降逆,方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若失音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特点为声音重浊不扬,咳痰稠黄,咽干而痛,口燥,此由痰热蕴伏于肺,阻塞气道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利咽,方用清咽宁肺汤(《统旨方》)。
3.若胸痛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特点为胸痛咳喘,咯痰黄稠,或见咳血,或咳痰腥臭,烦闷发热,此由肺有痰热,灼伤肺络,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涤痰泻热,宽胸开结,方用小陷胸汤加减。
4.若肺痈病中出现痰热壅肺证,临床每以壮热汗出,寒战,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等为特点。此由痰热蕴结,邪毒壅肺,热壅血瘀,蕴结成痈,腐而成脓,治宜清热化痰,解毒排脓,方用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总之,可根据上述特点,加以辨析。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痰热壅肺证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每易化火而成痰火之证。若因于痰火壅盛,出现颜面掣动,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洪数,称为“痰火痉”;若因于痰火上逆,出现头痛脑鸣,或偏侧头疼,胸脘满闷,呕恶,泛吐痰涎,心烦善怒,面红目赤,称为 “痰火头疼”;若因于痰浊来火,上蒙清窍,出现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称为“痰火眩晕”;若因于痰火扰动心神,出现怔忡时作时止,因火而动,称为“痰火怔忡 ”等。诸证均可为痰热壅肺之变证,亦可单独发病,临床当视具体病证,或清化热痰以解肺壅,或再辅以镇痉、熄风、安神、降火等法,务使药随证用,适合病情。
痰火扰心证与痰热壅肺证:两证病因、病位、病情均不同,但痰火扰心证亦可有与痰热壅肺证相似之处,如发热咳嗽,咯痰黄稠,胸膈满闷等等,颇易混淆。痰火扰心证必有痰火扰乱心神的临床表现,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尖红赤,舌质红绛等,可与痰热壅肺证的舌红尖不赤,且无扰乱心神症状者鉴别。
风热袭肺证与痰热壅肺证:两证在病因病理上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多有相似之处,亦须进行鉴别,风热袭肺证由外感风热之邪,或因风寒郁而化热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热耗肺津 ,炼液成痰,痰与热结而成痰热壅肺证;或素患痰疾,复为风热之邪所袭,痰热搏结亦发痰热壅肺证,风热袭肺证必兼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咯黄稠痰、舌边尖红、脉浮数;痰热壅肺证必为里证,症见咳嗽、胸膈满闷、咯黄稠痰、苔黄腻、脉滑数,可资辨别。
大肠实热证与痰热壅肺证:肺与大肠互为表理,病变亦可相互影响,大肠实热证每致热邪循经上攻于肺,出现类似痰热壅肺之气喘咳嗽,面赤身热,咽喉肿痛,如《千金方》云:“右手寸口气寸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但大肠实热证必以肠中结热症状为主,上逆迫肺症状为辅,且无痰热壅肺证之咯黄稠痰等症。另一方面,痰热壅肺证亦可因肺津耗伤,不能清肃下行濡润肠道而致类似大肠实热证之大便秘结。但本证必以肺中痰热证为主,大肠失润为辅,且不似单纯大肠实热证之腹痛拒按,呕恶腐臭,或热结旁流等。可资鉴别。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痢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黏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辨证施治
1.临床上之痢疾、泄泻均以本证为多,治疗当以祛邪。其新感属此证尤多,治疗以通因通用为要,忌用收涩止泻之品。痢疾患者应注意调气行血的运用,若下血较多应该重用行血之品,脓多者宜重用理气药;泄泻患者当湿热分清,其泻可止。但湿热泄泻容易耗伤气阴,年老体虚之患者可引起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之危重证候,除治疗上须随证施方,还应高度重视此类患者的病情变化。
2.在治疗痢疾时,应始终顾护胃气。在治疗湿热痢的方药多系苦寒之品,不应长时间大量使用这一类药物,以防伤胃气。
3.若本证久而不愈,反复发作,表现正虚邪恋,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药物灌肠往往是临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矾、牡蛎、乌梅、罂粟壳、五倍子等。每剂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湿度37~38℃,开始每次用50~100毫升于早晚各作保留灌肠1次,适应后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肠1次。患者取侧卧位,臀高头低,慢速灌肠,灌入后取胸膝位15分钟,再仰卧1小时以上。
4.治则
清热,利湿,解毒,调气,行血。
(1)内服方药
1)芍药汤加味芍药、黄芩、黄连、大黄、银花、槟榔、当归、甘草、木香。本方适用于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痢疾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证,加荆芥、防风、羌活;如热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秦皮、地榆、丹皮;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青皮、陈皮、芒硝(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党参)、白术、干姜;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日三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三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
2)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银花、茯苓、木通、车前子。本方适用于腹痛,泻下急迫为主证的泄泻患者。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剂。
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加用厚朴、薏仁;挟食滞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薄荷;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香薷、扁豆花.荷叶。
(2)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敷脐。
4)噤痢膏牙皂、细辛、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5)热泻散黄连、滑石、广木香、吴茱萸,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或甘遂、大戟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3)灌肠疗法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采用灌肠疗法。
1)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黄柏,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如能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2)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5%普鲁卡因,加入生理盐水中,加温后保留灌肠。
3)苦参,浓煎,每次用50毫升,加奴夫卡因,作保留灌肠。
4)白头翁,煎成药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肠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捣汁,加温开水160毫升,作保留灌肠。治阿米巴痢疾。
6)野菊花煎剂100~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休息数日后可开始第二疗程。
其他疗法
1.针刺
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委中;发热恶寒身痛者加合谷、曲池;暑热吐泻者加金津;玉液;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食积者加巨阙;便粘腻,腥臭,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强刺激。曲泽、委中、金津、玉液可点刺放血,天枢穴刺后拔罐。休息痢加脾俞、胃俞、关元、肾俞。日治疗1次。
2.拔罐
在大肠俞、三焦俞、气海、天枢、关元和足三里的穴位上,每日拔吸一次。
《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
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证是指体内津液不足,不能儒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久病热病伤阴,或素体阴亏,或妇女产后阴血内亏等因素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有口臭,头晕等症。
本证多因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期,津伤末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可见于老年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疾患。由于大肠燥热,耗伤津液,或胃阴不足,不能下及大肠,从而造成大肠液亏,濡润传导不行所致。于老年人、产后,或热病后期,尤为多见。治宜润肠通便。
中医应用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大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甚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导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治法:润肠通便,滋阴降气。
方药:五仁汤加味。杏仁、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仁、柏子仁(润肠通便);胖大海、肉苁蓉、枳壳、山楂(润肠通便)。
大肠液亏证和大肠燥结证,同为大便秘结的病变,伴不同程度的口咽干燥、心烦、舌红等津伤证。两者在临床上容易混淆而辨别不清。二者均有伤津症状,前者仅为口咽干燥,舌红少津,为阴虚内热所致;后者则为口唇干焦,口渴需饮水自救,苔黄而燥,显然重于前者,因热炽津伤所致。就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在失血伤阴,或热病伤津之后出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后者多在外感温热病、伤寒入里化热的过程中出现,大便燥结出现在高热同时或高热之后,起病急,病程短,为新病。在临床上要注意鉴别要点。
下利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 治法:温补阳气,涩肠固脱。 方剂: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 针灸治疗: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神阙。
病因
多因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病机
久泻久痢,损伤阳气,大肠失其固摄,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所以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辨证要点
以利下无度、大便失禁与神疲畏寒症状为审症要点。
治法
温补阳气,涩肠固脱。
常用中药
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药、木香、诃子、罂粟壳、黄芪、升麻、柴胡、橘皮。
常用腧穴
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神阙等。
常见证型
肠虚滑泄证 泄泻
临床表现:下利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神疲,舌淡苔白滑,脉弱。
治法:温补阳气,涩肠固脱。
方剂:真人养脏汤、补中益气汤。
针灸治疗: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神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