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司匹林与柳树皮、水杨酸
阿司匹林与水杨酸
阿司匹林就叫乙酰水杨酸,是水杨酸跟醋酸酐合成反应得到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用乙酰水杨酸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固体片剂。
抗血栓
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制血小板凝集
高海拔登山时使用阿司匹林,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减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抵抗癌症
2014年8月6日,英国科学家对所有可用的证据进行评估分析后得出结论说,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减少患上或死于胃癌、肠癌等的几率。如果英国50岁以上人群在十年时间里,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话,在20年里或许能让约12.2万人免受癌症之苦。
但是科学家同时警告说,阿司匹林会导致人体内出血,所以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必须征求医生的意见。在医学界,是否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直是一个争议激烈的问题。玛丽皇后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减少了30%到40%的肠癌、胃癌和食道癌病人死亡率。在减少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的死亡率方面,阿司匹林也起了作用,但效果不那么明显。研究还发现,至少得坚持服用阿司匹林5年以上,才能看到积极的影响。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咀嚼柳树皮以治疗发热和炎症性疼痛的疗法,并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以减轻妇女分娩的痛苦。而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对柳树的功效也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曰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本草纲目》曰柳叶煎之,可疗心腹内血、止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齿痛,煎服制黄疸白浊;柳絮止血、治湿脾,四肢挛急。
然而在此后的几千年中,人们只知道柳树皮可以消炎镇痛,却不知道是什么物质在体内起效。直到1763年,英国爱德华·斯通牧师用晒干的柳树皮给教区内的50位患有风湿热的病人治病,并在寄给伦敦皇家会的信上讲述了他的这一发现。
1828年,法国药学家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Piria成功地提纯出水杨苷(Salicin);
1833年,柏林生物碱专家卡尔.洛维格从中分离出一种酸,并将之命名绣线菊酸——后发现此与柳树中提取的水杨酸是同一种物质;
1838年,Piria从水杨苷晶体中提取到更强效的化合物,并命名为水杨酸。但是由于水杨酸会使病人的嘴巴、喉咙和胃部感到不适,病人不愿服用,所以水杨酸的应用并不广泛。古代中国人也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并将其记到了《神农本草经》中。“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由于技术的限制,古时候的人们没办法进一步探究柳树背后的秘密。直到1828年,法国药学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提纯出了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人们才知道柳树皮的种种作用是因为这个成分。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药。
镇痛解热
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以起到缓解头痛的效果,该药对钝痛的作用优于对锐痛的作用。故该药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钝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同时可以使被细菌致热原升高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降至)正常水平,故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该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与治疗。
消炎抗风湿
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该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
治疗关节炎
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该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该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
抗血栓
该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抑制血小板凝集
高海拔登山时使用阿司匹林,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减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
患川崎病的患儿应用阿斯匹林,目的是减少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抵抗癌症
2014年8月6日,英国科学家对所有可用的证据进行评估分析后得出结论说,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减少患上或死于胃癌、肠癌等的几率。如果英国50岁以上人群在十年时间里,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话,在20年里或许能让约12.2万人免受癌症之苦。但是科学家同时警告说,阿司匹林会导致人体内出血,所以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必须征求医生的意见。在医学界,是否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直是一个争议激烈的问题。玛丽皇后学院的科学家发现,阿司匹林减少了30%到40%的肠癌、胃癌和食道癌病人死亡率。在减少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的死亡率方面,阿司匹林也起了作用,但效果不那么明显。
研究还发现,至少得坚持服用阿司匹林5年以上,才能看到积极的影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大副作用包括胃出血和脑部出血,而年纪越大,内出血的可能性就越大。进行这项调查研究的科学家把内出血等副作用考虑进去后,建议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定为十年,但科学家同时警告说,服用之前须征得医生的同意。
预防消化道肿瘤
长期规律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荷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部分结肠癌患者改善生存预期。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对2002年至2008年间接受手术的999名结肠癌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服用阿司匹林的182名患者死亡率为37.9%,而未服用阿司匹林的817名患者死亡率为48.5%。这一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对结肠癌患者有益。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如果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存在一种叫做HLA-I的特殊抗原,那么阿司匹林的辅助治疗“最有效”。反之,则可能没有效果。因此,对诊断为结肠癌且肿瘤表达HLA-I抗原的患者而言,使用阿司匹林可改善他们的预期寿命。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
在该杂志配发的评论文章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尔弗雷德·诺伊格特博士指出,新诊断出的结肠癌患者或其家人经常询问,除正常的医疗方案外,患者还应做些什么。他此前从未推荐过阿司匹林,但准备这么做。
适应症
1、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1)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2)防心肌梗死复发
(5)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6)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8)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3、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禁忌
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瑞夷综合症(Reye's syndrome)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
肠胃出血或脑出血的危险可能会抵消少量服用阿司匹林所带来的益处。
研究人员分析了居住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2万名年龄为70岁到74岁之间的老年男性和妇女的健康数据库,通过电脑运行该数据库,然后把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利与弊的临床试验结果输入到电脑中。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发现,服用少量阿司匹林可预防710名老年人患心脏病,54名老年人避免了中风,但却有1071名老年人出现肠胃出血,129名老年人出现脑出血。不过,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对他们的寿命则没有影响。
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可导致梗死或中风的血栓的形成,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之一则是,长期服用会导致出血,出血部位因个人情况而有所不同。
美国健康指南推荐:心血管和冠心病高危人群每天要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至150毫克。而该项研究则认为,迄今为止对老年人来说,“应该抵抗这种盲目服用阿司匹林的诱惑。
禁用情况
1、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2、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3、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
5、痛风(该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6、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
7、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8、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
慎用情况
限制或禁止服用
1、对阿司匹林、布洛芬、拿百疼等药物过敏者。
2、蚕豆症患者,因为阿司匹林可导致溶血。
3、有肾病、胃溃疡、糖尿病、痛风症等的患者,必须得到医生的许可才能服用。
4、儿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伤风感冒。
5、血友病病人或其他出血倾向者不宜服用。
6、孕妇。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阿司匹林如果和酒精同服会增加胃出血危险,最好是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阿司匹林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较少,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则容易出现副作用,而大部分止痛药均有阿司匹林。较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较少或很少见的有胃肠道出血或诱发溃疡、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及肝、肾损害等。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遇湿气即缓缓水解。本品在乙醇中易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规格:片剂:0.3g、0.5g;
肠溶片:0.3g;
肠溶片:25mg、50mg、0.1g、0.3g。
用法用量
小儿口服量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时服用了阿司匹林,得瑞氏综合征(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高)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不建议给孩子或任何不到19岁的孩子服用阿司匹林。要常备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疼痛和发烧。
1、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1.5g/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
2、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
3、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
4、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0.3g/次,一日1次;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
5、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
6、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0.6~0.9g,一日4次。
7、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该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
成人口服量
1、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2、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4次口服。
3、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
4、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最佳用量
1、在预防瓣膜性心脏病发生全身性动脉栓塞方面,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但与双嘧达莫合用,可加强小剂量双嘧达莫的效果。
2、避免和糖皮质激素合用;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降血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苯胺类等合用。
3、饭后服。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学会(ACCP)的循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
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病人来说,包括慢性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欧洲一项脑卒中预防研究显示,既往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次,即50mg/日可降低脑卒中或死亡的危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剂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亦即长期应用50~160mg/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
注意事项
注意: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阿司匹林和酒不能同时吃。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在肝脏乙醇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变成乙酸,进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阿司匹林会降低乙醛脱氢酶活性,阻止乙醛氧化为乙酸,导致体内乙醛堆积,使全身疼痛症状加重,并导致肝损伤。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口服后易吸收,在全身组织分布广,作用强,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随着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各种疾病的时,要严密监视其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过敏反应
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肾损害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有人认为,部分肾盂癌是滥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的继发性并发症。
对血液的影响
阿司匹林通常不改变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的含量。但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心脏毒性
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心血管没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大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而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中毒剂量可通过直接和中枢性血管运动麻痹作用而抑制循环功能。
瑞氏综合征
阿司匹林应用于儿童流感或水痘治疗时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瑞氏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浸润综合征,常常发生于某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后。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如病毒(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水杨酸盐、外源性病毒如(黄曲霉素)、内在代谢缺陷等,各因素可相伴存在或各因素间相互影响而造成。临床上病毒性感冒时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
交叉过敏反应
对该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该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
柳树皮与水杨酸
柳树皮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酚类、黄酮类化合物以及水杨苷。 其中酚类、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用来生产防腐剂,而水杨苷成分是柳树皮中抗炎症、减轻疼痛的来源,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等作用。 此外,柳树皮还具有健胃及局部麻醉作用,水杨苷在人体内水解为水杨酸,有温和去除皮肤表面死皮、加速衰老皮肤细胞脱落的独特功效。
阿司匹林、青霉素和安定别认为是西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它起源于一种当地的草本药物,经过化学家改造后,用于临床,通过剂量、剂型用于不同的适应症,随着人类的不断发现,阿司匹林的适应症也不断扩宽。
公元前400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公元1763年,奇平诺顿(与牛津镇相邻)的爱德华斯顿用晒干的柳树皮给教区内的50位患有风湿热的病人治病。并在寄给伦敦皇家会的信上讲述了他的这一发现。
1823年,在意大利,从柳树中提取出有用的成分,命名为水杨苷。
1838年,瑞士和德国的研究者从绣线菊中同样发现了水杨苷。
1853年,法国科学家从水杨苷中提取出水杨酸,但是对胃肠的刺激很大。
1893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给水杨酸加上一个乙酰基,这样减少了它的刺激作用。
乙酰水杨酸
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的霍夫曼开发了并拥有人工合成水杨酸(或者叫阿司匹林)的专利。第一个临床试验开始了。
1899年临床试验获得成功,阿司匹林成功投入市场。
1914年,由于一战,国际药物贸易受到阻碍。澳大利亚的药学家GR 尼古拉斯发明了一种提取阿司匹林的新方法。
1930年,拜耳的专利没有了。阿司匹林变成了非专利药品。
在此之前,阿司匹林是用于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
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文(John Vame)发现了阿司匹林能预防血小板的凝结,可以减轻血栓带来的危险。此项研究为其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奖,并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
1974年,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脏病方面的功效得到埃尔伍德教授的证实。
1979年,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脑血栓的再发药物获得美国FDA的批准。阿司匹林的适应症已经扩大到对于心肌梗塞的预防再发方面。然后小剂量阿司匹林又被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
近些年,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病,对已患结肠癌的患者还可以有效延长其生命[1]。同时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在直肠癌,胃肠癌以及食管癌的患病率会有所下降[2]。还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阻滞艾滋病毒的繁衍,为艾滋病的治疗研究提供帮助。在2012年4月19日的《科学》(Scinec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讲到研究人员已在小鼠身上证实水杨酸可以直接激活AMP激酶,通过调控细胞的ATP水平,转而促进了小鼠体内的脂肪燃烧,那就是说明至今为止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在体内分解出的水杨酸是目前第二种证实可以直接激活AMP激酶,调控细胞能量供应的化合物。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的指南中,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研究认为每日服用日常剂量阿司匹林,此后10年罹患或死于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将降低40%,死于其他癌症的可能性将降低12%。总体而言,死于各种癌症的风险降低了16%。指南推荐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和结/直肠癌。
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浸润;可降低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可能有助部分结/直肠癌患者改善生仔预期。科学家还从生化途径角度解释了阿司匹林的防癌机制,认为与其可大幅减少血液及结/直肠癌细胞系中2-羟戊二酸(癌症的驱动因子)的含量有关。
清热生津、止痛消炎、护肤
柳树皮故名思义就是柳树的树皮,是落叶乔木柳树的皮质部分,有毒,但由于柳树皮含有水杨苷,因此仍然是非处方药物的常用组成部分,属于中草药的一种,具有清热生津、止痛消炎、护肤等功效。
1、清热生津:柳树皮不但可以治疗气虚阴亏内热,还可以治疗咳痰血以及虚热烦倦,具有消渴的作用。
2、止痛消炎:柳树皮的常见用途包括缓解疼痛,作为镇痛消炎剂使用。柳树皮对于缓解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的疾病,例如骨关节炎、风湿病、痛风、腱鞘炎、扭伤和腰痛等有一定效果。
3、护肤:柳树皮提取物可以增强表皮细胞活力,促进组织细胞更新,增强体质,预防皮肤炎症,抵抗外界细菌侵蚀,修复受损肌肤,使晦暗、粗糙的皮肤变得细腻。
柳白皮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全年可采。除去栓皮及木质部,取韧皮用。
【原形态】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唐本草》;枝皮味苦,寒,无毒。
性状: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厚0.5-1.5mm,外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疤痕;内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
柳白皮的效果
功效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枝或根部的韧皮。主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
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牙痛,汤火烫伤。
①《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②《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
柳白皮的药方
①治疟疾及风湿骨痛: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坦集验方》)
③治妇女乳痈妒肿: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更易。(《肘后方》)
④治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古今录验方》)
⑤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柳白皮细切,以猪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⑥治汤火灼成疮:柳皮烧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⑦治中耳炎:柳树皮(烧存性)二钱,枯矾、冰片各一钱。共研细面,吹耳。(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