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疗与低强度激光
低强度激光治疗-特惠的红细胞修复治疗
万病皆淤,而淤的形成均与红细胞运载氧及传递氧的能力下降造成的。而光疗尤其低强度激光是修复红细胞功能障碍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所以说低强度激光治疗特惠的治疗方式。
光生物刺激
光生物刺激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细胞的功能,如促进愈合、促进胶原蛋白生产、促进酶的生产和增加细胞生长等。随着胶原蛋白水平的提高,受损皮肤细胞数量降低,有助预防疤痕组织形成。除了刺激细胞生长,低强度激光照射还可以缓解疼痛。激光还有消炎的特性,这样可以减少组织肿胀。激光提高红细胞活性,增加其携氧能力,快速去除红细胞表明脂类物质,因此可以清除血栓,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发展概况
早在1961年,美国即开始关于激光生物学的研究。
1962年德国Bessis等人即发表了“激光对血细胞的作用研究”。
1965年匈牙利Mestez研究了He-Ne激光生物效应,并总结了He-Ne激光对生物体作用的规律,并证明它具有缓解疼痛,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等功效。
1963年McGuff发表了“激光生物效应的探讨”,Goldman发表了“激光束对皮肤的作用”,Fine发表了“激光的生物效应”。
1970年前苏联BoPoHNHA等应用He-Ne激光治疗高血压等内科疾患,yremypatoba报导照射穴位和反射区治疗高血压118例。其中108例血压恢复正常。
1972年Bopohnha报导治疗支气管炎,结果21例当即生效,肺活量增加30%。
1973年奥地利Plog用激光代理针灸做实验,并于1975年制成第一台He-Ne激光针灸仪用于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取得成功。这种疗法,在欧洲和亚洲获得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有上百个循证医学实验室证实它的临床疗效,已发表上千份以上的研究报告。因而说这种低强度激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低强度激光医学应用专题会,以证明低强度激光治疗方面的研究已延伸到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免疫功能、炎症过程的影响,实验性伤口愈合的规律性,促进骨细胞再生等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将激光针灸应用于临床,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皮科和神经科约有200多种疾病,均取得一定疗效。由于激光穴位治疗无痛、无感染,无明显禁忌症,非常适合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晕针的患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胎位不正、产后尿潴留等均为很有的适应症。激光穴位麻醉用于拔牙,扁桃体手术,甲状腺手术,疝修补,胃大部切除等均引起国内外义务工作者的关注。
1928年Hancock和Knott证明紫外线照射血液后输给1例合并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的脓毒性流产患者,使之转危为安。
1958年瑞士Wehrli提出血源性氧化疗法的学说开始将紫外线照射血液和充氧结合治疗患者。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解除红细胞表面吸附通透性差的的多糖蛋白质和其它中性分子。增加红细胞膜的弹性和渗透性,并使之恢复膜表面的正常电位状态,因而改善血液黏稠度;还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携氧量,加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治疗作用。前苏联肿瘤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受这种疗法的启发,用He-Ne激光取代紫外线进行体外血液辐射后再回输给病人,发现对人的周围血液的免疫力,生物化学形态学指标均有明显作用,是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恢复到正常的65%-70%,对类Ia抗原的应答不产生任何反应。故被视为用于作为肿瘤患者术后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免疫治疗新方法。
1984年前苏联施瓦里布将体外血液照改为静脉内照射,治疗肢体闭塞性血管病,发现可以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且可保持疗效达半年之久,为低强度激光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1991年王铁丹教授首次在国内将俄罗斯开始的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治疗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武警广东总队医院使用该仪器成功地使一名因脑外伤而对声、光、电、针刺无反应的患者奇迹般地恢复了思维、言语和行动功能,痊愈出院,促进了这种疗法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这种疗法已被证实可以改善血液黏稠度,提高红细胞变性能力,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调节机体的免疫力,激活体内的多种酶和激素,其中包括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泌乳素、性激素,甲状腺素、激肽释放酶等,临床还可以用之消炎,抗感染,降低血脂等。
1998年长春物理研究所孟继武、任新光两人也提出激光无损伤照射的心设想,他们证明软组织的光吸收主要来源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蛋白质,如用红色激光作为治疗谱线,可以有10%以上的光透过,针头不必刺入血管而固定在肘静脉的皮肤表面,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天津理疗转了医院用半导体激光血管区体外照射,波长830nm,功率30mw,照射锁骨上静脉血管区照射30min治疗椎动脉颈椎关节病,治疗有效率可达95.3%,而单纯用药物组仅为70%,有显著性差异。
2008年北京军区总院刘文等人报导用半导体激光颈部体表的两队(颈内动静脉、颈外动静脉,其对脑部供血,占脑部供需血量的90%以上,经过这两对大血管的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18%左右)血管进行治疗时,照射部位用颈托加以固定,为了更好的对颈部斑块进行治疗,将激光的输出进行频率调制,调制频率从5-2000Hz,频率涵盖了音频和部分超声波,治疗中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选用2000Hz治疗时,可以对颈部斑块进行有针对性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
2002年南京理工大学骆晓森报导,对采用波长为650nm的半导体激光对成人手背部位(厚度为1mm)的静脉壁(厚度为0.2mm)进行照射,650nm激光对手背皮肤的透射率为20%,对静脉壁的透射率为90%,所以若用10mw的半导体激光从皮肤外直接照射手背皮下静脉,若手背设计照射一个点,则进入静脉的激光功率可在0~1.8mw之间可调,若设置两个照射点,则可以使进入静脉的激光功率在0~3.6mw直接可调,作者对皮肤厚度和静脉厚度和透射率进行检查,得出激光进入血液内的剂量。
激光是20世纪人类伟大发明之一,并且广泛应用在很多领域。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国内外已经肯定。文献检索发现主要应用在治疗脑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精神科疾病、银屑病、鼻炎等症。根据健康医学发现,低强度激光在心脑血管病发病前期预防及发病后的恢复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健康及抑制人体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
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五大特殊作用: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毒素PAF(自由基),改善血液质量;分解、消溶、清除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在短时间内疏通血管;迅速降血脂与血粘。
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可在一个月之内使高血脂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恢复正常,甘油三酯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而不必控制饮食;软化血管,持久降压: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通过调整红细胞比积,刺激新生细胞增多,增强红细胞携氧、释氧能力,改善红细胞性能,调整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纠正酸血症,增加免疫力,全面增加血液有益因子,减少有害因子,使血液年轻化,这是持久降压降低血粘度的安全疗法。
发展概况
早在1961年,美国即开始关于激光生物学的研究。1962年德国Bessis等人即发表了“激光对血细胞的作用研究”。1965年匈牙利Mestez研究了He-Ne激光生物效应,并总结了He-Ne激光对生物体作用的规律,并证明它具有缓解疼痛,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等功效。1963年McGuff发表了“激光生物效应的探讨”,Goldman发表了“激光束对皮肤的作用”,Fine发表了“激光的生物效应”。1970年前苏联BoPoHNHA等应用He-Ne激光治疗高血压等内科疾患,yremypatoba报导照射穴位和反射区治疗高血压118例。其中108例血压恢复正常。1972年Bopohnha报导治疗支气管炎,结果21例当即生效,肺活量增加30%。1973年奥地利Plog用激光代理针灸做实验,并于1975年制成第一台He-Ne激光针灸仪用于经络穴位治疗疾病取得成功。这种疗法,在欧洲和亚洲获得广泛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有上百个循证医学实验室证实它的临床疗效,已发表上千份以上的研究报告。因而说这种低强度激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1985年在日本召开的低强度激光医学应用专题会,以证明低强度激光治疗方面的研究已延伸到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免疫功能、炎症过程的影响,实验性伤口愈合的规律性,促进骨细胞再生等领域。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将激光针灸应用于临床,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皮科和神经科约有200多种疾病,均取得一定疗效。由于激光穴位治疗无痛、无感染,无明显禁忌症,非常适合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晕针的患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胎位不正、产后尿潴留等均为很有的适应症。激光穴位麻醉用于拔牙,扁桃体手术,甲状腺手术,疝修补,胃大部切除等均引起国内外义务工作者的关注。
1928年Hancock和Knott证明紫外线照射血液后输给1例合并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的脓毒性流产患者,使之转危为安。1933年Knott将之应用于临床取得好的效果。1958年瑞士Wehrli提出血源性氧化疗法的学说开始将紫外线照射血液和充氧结合治疗患者。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解除红细胞表面吸附通透性差的的多糖蛋白质和其它中性分子。增加红细胞膜的弹性和渗透性,并使之恢复膜表面的正常电位状态,因而改善血液黏稠度;还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携氧量,加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调节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治疗作用。前苏联肿瘤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受这种疗法的启发,用He-Ne激光取代紫外线进行体外血液辐射后再回输给病人,发现对人的周围血液的免疫力,生物化学形态学指标均有明显作用,是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恢复到正常的65%-70%,对类Ia抗原的应答不产生任何反应。故被视为用于作为肿瘤患者术后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肿瘤转移和复发的免疫治疗新方法。
1984年前苏联施瓦里布将体外血液照改为静脉内照射,治疗肢体闭塞性血管病,发现可以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疗效显著,且可保持疗效达半年之久,为低强度激光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1991年王铁丹教授首次在国内将俄罗斯开始的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治疗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武警广东总队医院使用该仪器成功地使一名因脑外伤而对声、光、电、针刺无反应的患者奇迹般地恢复了思维、言语和行动功能,痊愈出院,促进了这种疗法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这种疗法已被证实可以改善血液黏稠度,提高红细胞变性能力,改善微循环,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调节机体的免疫力,激活体内的多种酶和激素,其中包括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泌乳素、性激素,甲状腺素、激肽释放酶等,临床还可以用之消炎,抗感染,降低血脂等。
由于这种疗法仍需要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而且只能在医院里进行治疗,如何能更好地将这种治疗方法走进千家万户,既有治疗效果,又没有什么副作用,并且安全便捷。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1995年Cюч认为,沿静脉走行的皮肤上照射的方法明显优于静脉内照射血液。1996年王铁丹教授提出了“换能器及换能疗法”,并与于民生首次将静脉穿刺转向鼻腔换能照射。1998年长春物理研究所孟继武、任新光两人也提出激光无损伤照射的新设想,他们证明软组织的光吸收主要来源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蛋白质,如用红色激光作为治疗谱线,可以有10%以上的光透过,针头不必刺入血管而固定在肘静脉的皮肤表面,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天津的一所医院用半导体激光血管区体外照射,波长830nm,功率30mw,照射锁骨上静脉血管区照射30min治疗椎动脉颈椎关节病,治疗有效率可达95.3%,而单纯用药物组仅为70%,有显著性差异。
2008年北京的刘文等人报导用半导体激光颈部体表的两队(颈内动静脉、颈外动静脉,其对脑部供血,占脑部供需血量的90%以上,经过这两对大血管的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18%左右)血管进行治疗时,照射部位用颈托加以固定,为了更好的对颈部斑块进行治疗,将激光的输出进行频率调制,调制频率从5-2000Hz,频率涵盖了音频和部分超声波,治疗中可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选用2000Hz治疗时,可以对颈部斑块进行有针对性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
2002年南京理工大学骆晓森报导,对采用波长为650nm的半导体激光对成人手背部位(厚度为1mm)的静脉壁(厚度为0.2mm)进行照射,650nm激光对手背皮肤的透射率为20%,对静脉壁的透射率为90%,所以若用10mw的半导体激光从皮肤外直接照射手背皮下静脉,若手背设计照射一个点,则进入静脉的激光功率可在0~1.8mw之间可调,若设置两个照射点,则可以使进入静脉的激光功率在0~3.6mw直接可调,作者对皮肤厚度和静脉厚度和透射率进行检查,得出激光进入血液内的剂量。
手背、脚背、肘正中和小腿外侧皮肤的厚度分别为1.0mm、1.0mm、1.4mm、2.2mm,650nm激光对它们的透射率分别为20%、20%、12%、和6%。手背皮下静脉的厚度约0.2mm,同样波长激光对它的透射率为90%。魏华江等报导对632.8mm的He-Ne激光对人胃大网膜静脉的透射率为83.3%。郑全启等证明对632.8mm的He-Ne激光对于厚度为2.02mm的黄种人下肢皮肤的透射率为9.1%,对于厚度为1.65mm的黄种人人背皮肤的透射率则为13.8%。
据魏华江等报道动脉和静脉对红色激光的漫反射率和透射率显著不同,动脉对红色激光的吸收系数显著大于静脉的吸收系数,但动脉的散射系数也明显大于静脉的散射系数。
人们发现鼻腔内的血管网和口腔内的血管网更加丰富,其中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能吸收更多的激光能量,其临床效果应当更好一些。1998年李清美、陈荣和李彬等报道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深圳一所医院的肖学长率先在国内用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脑梗死患者,并且采用先进的观察方法,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的方法来观察脑血流和脑功能的变化,取得很大的成功。鼻腔内血管非常丰富,有动脉的黎氏丛和静脉的克氏丛,老年人还有吴氏静脉丛,而且鼻黏膜血管深层的血液还可以不经过毛细血管,而从小动脉直接进入小静脉(动静脉吻合),这种动静脉吻合占鼻黏膜血流的60%左右。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鼻甲组织血流量比肝脏、脑和肌肉等组织相对地多,而且鼻腔内的自主神经也非常丰富,它不但可以影响脑的血管缩舒功能,而且还会通过迷走神经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再者,由于鼻腔的解剖关系,有某些潜在的微细交通和蛛网膜相联系。这种疗法不需要静脉穿刺,治疗时安全可靠。半导体激光器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经济耐用,适合社区、家庭应用,对于康复中而又行动不便的老人最为适宜,值得推广。
另一种无创伤式半导体激光血氧治疗仪,可将激光束引入患者口咽部照射,同时吸入纯氧进行临床治疗。因为口腔黏膜也有密布的血管网、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和唾液分泌系统,在激光照射下均可产生良性刺激,产生多种生物效应,吸入的纯氧可提高血氧含量,从而改善全身的供血供氧状况,有利于病愈康复。
除了激光照射方式有所改变以外,河南医科大学章萍教授成功地用绿色半导体激光(波长532nm,功率0~16mW,连续可调)对14只犬进行血管内照射实验,获得了它的安全阈值(功率8mW,照射剂量81.53J/mm2),如大于这个阈值,会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而出现溶血现象;低于8mW,各项指标与He-Ne激光相近。2mW以下时,绿色激光优于He-Ne激光,尤其是在红细胞总数上升及持续效应方面更为突出。除安全阈值外,还分别测试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和T淋巴细胞非特异性酶的影响;对乳酸脱氢酶的影响,对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的变化等等,为临床治疗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30例银屑病患者和25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10次)。银屑病的治疗效果与He-Ne激光照射差不多(分别为95%和93%),而治疗高脂血症时,同样为lmW的剂量,则绿光的治疗效果却远比红光的治疗效果要好(分别为93%和40%)。
同样的绿色激光试验也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用家兔进行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使用功率为4~6mW,每日1次,每次120min,连续5d,证明对家兔各种免疫指标无不良影响,如外周血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的增殖性反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活性和T淋巴细胞产生IL-2的活性等,家兔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血液流变学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说明绿色激光对血管内照射无明显损伤。
2000年刘颖等报道低强度半导体(650nm),输出功率9mW,将激光辐射头插入口腔辐射咽后壁,每日照射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结果表明激光照射后降低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而且能激活患者的纤溶功能,如增强患者t-PA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提高FDP含量(纤维蛋白解物),降低FBG[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和PAI(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D-D(D-二聚体)含量无明显增加,以上均说明,口腔咽后壁激光照射后治疗有降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作用,对一旦已交联的纤维蛋白或已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无明显的降解作用,其效果不如激光血管内照射,但可免除静脉穿刺之苦。这种方法之所以治疗有效,是因为口腔黏膜内层有丰富的血管网,表面无角质细胞,而且口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和唾液分泌系统,从而激活血液中的有形或无形成分,使细胞内三磷腺苷含量增高,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和携氧能力,有改善血液黏稠度,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菌等作用。
另外一种激光量子血疗法,就是利用两种光,即He-Ne激光和紫外线同时在体外作用于血液,挥三又加以充氧,发挥三者各自的作用,再回输给患者,这对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提高血氧含量都比激光血管内照射要好。正如美国激光医学专家沃尔巴什特在《激光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一书中认为“激光生物刺激可能是激光在医学上的一种新型应用的标志,这种应用比激光破坏和切开组织的应用更有价值。”
半导体
使用半导体作为介质激发激光的治疗仪器称为“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其每次激发,将原子的电子抽运到更高的能级,在原来的能级留下一个空穴,随后电子和空穴重合,用同样的模式激发其他电子,使其获得放大的、相干的、单一波长的光,用于治疗疾病。
激光治疗仪的技术室采用650nm激光波长、使用3、4、5毫瓦的输出功率进行鼻腔照射所产生的“光鼻脑效应”。质量标准是输入功率的稳定性。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是高科技专利产品,国家批准生产的技术标准是:激光波长为650nm,输出功率为3、4、5毫瓦,上下波动不能超过10%。
种类
高血脂治疗仪
激光高血脂治疗仪,集激光医学、传统中医学、微电子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为一体,采用微电脑芯片自控技术,通过电子时控程序自动控制650纳米波长的弱激光对人体桡动脉的照射,激光透过人体皮肤、肌肉、血管壁后,由血液中的红细胞吸收激光能量,恢复其正常的带电性能,促使红细胞表面类脂层溶脱,促进糖代谢,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代谢平衡。通过人体桡动脉的体外照射,激活血液组织中的多种代谢酶,纠正脂代谢异常,推动葡萄糖酵解,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抗脂质氧化,加速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参数,从而达到有效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粘、调节血压的作用。[1]
脑血栓治疗仪
激光心脑血管治疗仪,集激光医学、传统中医学、微电子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为一体,采用微电脑芯片自控技术,通过电子时控程序自动控制650纳米波长的弱激光对人体特定部位的照射,激光透过人体皮肤、肌肉、血管壁后,由血液中的红细胞吸收激光能量,恢复其正常的带电性能,促使红细胞表面类脂层溶脱,促进糖代谢,从而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代谢平衡。通过人体桡动脉的体外照射,激活血液组织中的多种代谢酶,纠正脂代谢异常,推动葡萄糖酵解,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抗脂质氧化,加速清除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参数,从而达到有效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粘、调节血压的作用。
冠心病治疗仪
低强度的冠心病激光治疗仪是根据现代激光医学以及临床实践而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多家医院临床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五大特殊作用:迅速清除血液中的毒素PAF(自由基),改善血液质量;分解、消溶、清除血栓和动脉硬化斑块,在短时间内疏通血管;迅速降血脂与血粘。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可在一个月之内使高血脂病人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恢复正常,甘油三酯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而不必控制饮食;软化血管,持久降压:激光鼻腔照射血液疗法通过调整红细胞比积,刺激新生细胞增多,增强红细胞携氧、释氧能力,改善红细胞性能,调整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纠正酸血症,增加免疫力,全面增加血液有益因子,减少有害因子,使血液年轻化,这是持久降压降低血粘度的安全疗法。
功效
1、降低血粘度:
通过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性,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使红细胞原来的负电荷量恢复正常,相互间排斥力加大,原来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分散开,从而降低血粘度。
2、降低血脂:
可激活血液中的多种酶,并消融分解血液中的多余脂肪,提高血氧含量,从而加速自由基清除,干扰脂质过氧化代谢过程,减少并清除血管内的胆固醇,降低血脂。
3、防止血栓形成:
能够降低缩血管活性物质,提高舒血管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形成血栓物含量,有利于防止心脑血栓疾病,如脑中风、脑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4、治疗、预防高血压、平稳血压:
可降低血粘度,改善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程度,从而使血粘度降低,外周阻力减小;同时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壁的弹性,使血压恢复正常。由于外周阻力得以降低、心脏负荷减轻,起到平稳血压作用。
5、健脑和增强记忆力:
从事脑力劳动者,每日要消耗大量的三磷酸腺苷(ATP)这种能量的生成必须有氧和葡萄糖的参与。半导体激光治疗仪能够提高红细胞的携氧和释放能力,从而保证大脑有充足的能量来源,达到健脑、增强记忆力的目的。
6、亚健康临床症状明显改变:
光量子能够刺激吞噬细胞,使其能力增加,加快脂蛋白降解,降低外周阻力,改善血液微循环,能迅速缓解周身症状,提高活动耐力,对头晕、头痛、胸闷、气短、语滞、健忘、嗜睡、乏力等亚健康症状有明显改善。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一项重大技术,被视为20世纪四大发明之一(激光、半导体、原子能和计算机)。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首先将低强度激光应用于医学治疗,俄罗斯宇航员将激光能量导入仪带上太空作为辅助治疗和保健的一种重要工具,全世界医学界为之震惊,并将其称为“生命之光”。近年来,欧、美、日等国科学家已经将低强度激光疗法转移到民间,作为保健、医疗、抗衰老的重要推广项目,并得到各国激光医学应用协会的肯定,低强度激光疗法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疗法”。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1961年红宝石视网膜激光凝固机在眼科开始使用;1963年激光手术开始应用于肿瘤;1970年激光开始应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内科疾病;1973年奥地利用激光代替针灸做实验;1975年第一台激光针灸仪开始用于经络治疗疾病;1990年俄罗斯将激光能量导入仪带上太空作为宇航员防治太空病重要工具;1991年中国首次引进俄罗斯低强度激光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病症;2004年第三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问世,一举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成为准字号医疗器械,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项专利。
附: 《低强度激光治疗》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