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理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理疗方法及其在治疗失眠中的应用。
1.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eranial magneticstmulation,rTMS)
经颅磁刺激(transcramial magneti.stimulation,TMS)是利用时变磁场使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进而对刺激区域及相关区域产生生物学效应,是一种无痛、无创、安全的神经生理技术。rTMS是以固定频率和强度连续作用某一脑区的经颅磁刺激,其作用特征是改变大脑局部皮层的兴奋性水平。高频(>5Hz)rTMS可易化神经元的兴奋作用,提高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低频(≤1Hz)rTMS则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有抑制作用。基于此作用原理,目前rTMS广泛运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对抑郁症的治疗疗效确切。
由于低频(≤1Hz)rTMS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近年rTMS被作为治疗失眠障碍的新手段。国外研究发现rTMS能够增加慢波睡眠的波幅,加深睡眠深度,增强记忆,有助于机体恢复;rTMS也可在大脑皮层作为诱导慢波出现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国内已经有较多rTMS治疗失眠障碍的报道,认为该技术是治疗慢性失眠障碍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rTMS治疗可增加总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时间;促进3期睡眠和整个快速眼动睡眠期,使失眠复发率显著降低,部分研究认为rTMS治疗对失眠的睡眠结构改善优于药物和心理治疗。
研究发现,rTMS刺激左右侧额叶背外侧区对失眠时治疗效果优于其他脑区,并且左右侧没有明显区别。至于TMS治疗的频次,国内大部分单位选用TMS每日(20~30min)治疗,部分单位采取每日2次治疗,有研究对 TMS治疗频次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发现增加TMS治疗的频度对失眠的改善没有显著差别、低频rTMS对失眠的副作用是不常见和轻微的,有较好的安全性。
2.脑电生物反馈
脑电生物反馈技术出现于1970年。这种技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把脑电信息反馈给受试者过训练的方式,选择性地对某一频段的脑电波进行视化,调节脑电活动,达到治疗的作用。近年来,脑电生物反馈技术逐渐用于神经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失眠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运用于失眠障碍的治疗是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能够使失眠患者的睡眠功能逐渐正常化,而且该治疗技术没有副作用,便于患者长期治疗。
脑电生物反馈可以用特定频率的声、光刺激,通过听觉和/或视觉诱发受试者大脑皮质脑电活动,通过改变觉醒和睡眠脑皮质的局部活动,抑制和/或加强特定的脑电节律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失眠相关的脑电活动是特征性的,通过生物反馈的训练可使患者控制他们的脑电活动。研究证实声光刺激在4~8Hz可产生睡意和深度放松,对睡眠有显著改善作用,声光刺激训练能进行性的使脑波到1~3Hz的δ波范围,促使睡眠开始和维持睡眠。因此,目前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患者,一般采用8~13Hz的闪光刺激诱发和加强a脑电波,使人处于松弛状态;用4~7Hz的闪光诱发和加强θ脑电波,通过对失眠患者进行θ波反馈训练可增加这种脑电波,使之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的脑电生物反馈疗法都对失眠有显著疗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用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导睡眠图(PSG)评估睡眠质量,发现患者总的睡眠时间延长,入睡潜伏期缩短,深睡眠增加,睡眠效率明显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显著改善。脑电生物反馈治方时,患者取坐位,在安静环境状态进行反馈训练,1个方程为10~15次,1~3d治疗1次,治疗时间共1~2个月。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是目前失眠治疗指南的推荐方法,但多为国内的研究,并且这些临床研究均为小样本,评估力法也比较单一,因此脑电生物反馈在临床的大范围推广还需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才能确定。
3.电疗法
电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CES)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地通过对大脑轻度电刺激进行治疗的物理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失眠等精神疾病。其作用原理是采用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性的内源性脑啡肽,从而控制紧张焦虑,改善睡眠。电疗法包括高压低频电疗、高压静电疗法、电睡眠疗法和低压静电治疗等类型。
电疗法在过去40多年里被国内外100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临床有效性,被作为失眠的辅助疗法使用。国外研究从70年代就有报道电疗法用于治疗失眠障碍,近年的一项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也证实电疗法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国内用电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较少,有用高电位静电疗法和低频高压静电治疗失眠障碍的报道,证实电疗法疗效快、安全可靠、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电疗法的副作用少见(<1%),主要表现为对皮肤的刺激和头痛。
音乐疗法、电磁疗法、超声波疗法、紫外线光量子透氧疗法等物理治疗也被报道治疗失眠有效,但还需要未来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
磁疗与睡眠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用磁石和其他矿物质来治病。我国不仅应用磁疗治病,而且还应用磁疗保健,磁疗已广泛应用于改善睡眠质量上,如磁被、磁垫、磁枕等。这些寝具中的生物磁场,通过对细胞及至整个人体补充磁力线,调节人体磁场的平衡,既能有效调节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又能辅助治疗微循环障碍性疾病。
远红外与睡眠
失眠病人,大脑皮层活动平衡失调,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兴奋,使得心脏活动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而难以平静进入正常睡眠状态。远红外线可深入人体内部组织,具有双向调节神经、血液之功效。一方面通过协调大脑皮层的活动,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协调平衡;另一方面又能够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促进正常睡眠状态。此外,远红外线具有升温保暖、抑菌除臭等功能,使人轻松入梦,在睡眠中迅速消除疲劳,减轻和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电疗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来治疗各种健康问题的疗法,其中包括失眠。电疗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头皮上的电极传递微弱的直流电,调节大脑活动,从而改善睡眠质量。研究表明,tDCS 对于改善睡眠的起始和维持有一定的效果。
2. 经颅磁刺激(TMS)
经颅磁刺激(TMS)利用磁场产生的电流刺激大脑特定区域,调节神经活动。TMS 已被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同时也显示出改善睡眠的潜力。
3. 低频脉冲电疗
低频脉冲电疗是一种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系统的方法,旨在放松肌肉,缓解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睡眠质量。这种疗法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疼痛等问题。
4.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结合了针灸和电刺激,通过在针灸针上施加微弱的电流来增强针刺效果。研究表明,电针疗法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注意事项
安全性:电疗一般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错误的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个体差异:电疗对不同个体的效果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效果显著,有些人则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结合其他疗法:电疗通常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为疗法、药物疗法等结合使用,效果可能更佳。
负离子,也被称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氧分子。近年来,负离子疗法作为一种替代疗法被用于改善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失眠。以下是关于负离子与失眠关系的一些信息:
负离子的作用原理
空气净化:负离子可以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花粉、霉菌等颗粒物上,使其沉降,从而净化空气。这种净化效果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睡眠环境。
调节神经系统:研究表明,负离子可以影响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参 与调节情绪、睡眠和压力。增加血清素水平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从而促进睡眠。
提高氧气摄入:负离子可以增加肺部的氧气吸收效率,提高体内的氧气水平,从而增强身体的能量和免疫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有助于睡眠。
负离子疗法的应用
负离子生成器:市场上有多种负离子生成器,可以在室内使用。这些设备通过释放负离子来净化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帮助人们更容易入睡。
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如瀑布、森林、海边等地,负离子浓度较高。这些环境通常让人感到放松和平静,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负离子床垫和枕头:一些制造商推出了含有负离子的床垫和枕头,声称可以通过负离子释放改善睡眠质量。
研究与效果
尽管负离子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对改善睡眠的潜力,但目前仍缺乏大规模、长期的科学研究来全面验证其效果。大部分证据来自于小规模的试验和患者的主观报告。
使用注意事项
设备选择:选择负离子生成器时,确保设备经过认证,并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安全性。
适度使用: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负离子生成器,以免产生过高浓度的臭氧,可能对健康有害。
综合治疗:负离子疗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与其他失眠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结合使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低强度激光疗法(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又称为冷激光疗法,是一种利用低强度激光照射来治疗各种健康问题的疗法。近年来,有研究探索了LLLT在改善失眠方面的潜力。以下是关于低强度激光疗法与失眠关系的一些信息:
低强度激光疗法的原理
细胞生物学效应:低强度激光可以穿透皮肤,作用于细胞,促进线粒体的能量生产,从而提高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种效应有助于细胞修复和再生。
血液循环改善:LLLT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增强组织的氧合和营养供给,这对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减轻疼痛有帮助。
抗炎和止痛作用:低强度激光具有抗炎和止痛作用,通过减少炎症介质和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低强度激光疗法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
头皮照射:通过将低强度激光照射到头皮特定区域,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活动,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穴位照射:类似于针灸疗法,LLLT可以照射到特定的穴位,以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从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放松和入睡。
肌肉放松:通过照射肌肉和软组织,LLLT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减轻身体的不适感,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研究与效果
研究证据: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表明,LLLT在改善失眠症状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例如,有研究发现,通过低强度激光照射头皮,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总睡眠时间。
个体差异:LLLT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感受到显著的改善,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没有明显变化。
使用注意事项
冥想是一种古老的练习,通过专注、放松和自我觉察来促进身心健康。它在缓解失眠方面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以下是冥想如何帮助改善失眠的一些信息:
冥想对失眠的作用原理
减少压力和焦虑:冥想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这些都是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通过冥想,人们可以学会在睡前放松心情,从而更容易入睡。
调节神经系统:冥想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血压,有助于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促进入睡。
改善情绪和心态:冥想有助于增强自我觉察,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促进内分泌平衡:冥想可以影响内分泌系统,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帮助调节睡眠周期。
常见的冥想类型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关注呼吸、身体感觉和周围环境的声音等,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焦虑,从而促进身心放松。
引导式冥想:通过听从录音或指导者的指引,引导思维进入放松状态。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冥想初学者。
渐进性肌肉放松:逐步紧张和放松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助于缓解身体紧张和焦虑。
身体扫描:从头到脚依次关注身体的每个部分,感受每个部位的紧张和放松状态,有助于放松身心。
如何进行冥想以改善失眠
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避免干扰。
设定时间:每天抽出10-20分钟进行冥想,最好在睡前进行。
舒适的姿势:坐着或躺着,保持身体舒适放松。
专注呼吸: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感受空气的进出。
放松思维:如果有杂念出现,不要强行排除,轻轻地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
使用引导:可以使用冥想应用、录音或视频,帮助引导进入冥想状态。
研究与效果
科学研究:多项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和其他冥想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例如,有研究发现,经过8周的正念冥想训练,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