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经络按摩针灸

千金方之约2024-08-08
眼病经络按摩针灸人体为“天人合一”电磁体。生命系统衰老与疾病本质上为机体电磁体功能信息强度的下降。经络调理通过给予能量信息刺激,改变机体功能电磁信号,从而增强对...
公众号广告

眼病经络按摩针灸

人体为“天人合一”电磁体。生命系统衰老与疾病本质上为机体电磁体功能信息强度的下降。经络调理通过给予能量信息刺激,改变机体功能电磁信号,从而增强对应的电磁信号,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因此经络各种形式的调理方法,本质上予以提升生命力电磁信号的传导,达到提升机体机能的目的。

眼为人体视觉器官,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如果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脏腑,以致气血、津液失常,出现全身性反应。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诊治眼病时,必须具有整体观念,应该联系眼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关系而全面地观察。

(一)眼周围穴位

1.睛明主治迎风流泪,针眼,上胞下垂,风牵偏视,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火疳,黑睛翳障,圆翳内障及多种瞳神疾病。

2.攒竹主治同睛明穴。

3.丝竹空主治针眼,胞轮振跳,上胞下垂,风牵偏视,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聚星障,火疳,瞳神紧小等。

4.瞳子醪主治针眼,上胞下垂,风牵偏视,青风内障与绿风内障,瞳神紧小,暴盲等。

6.鱼腰主治针眼,上胞下垂等。

7.四白主治针眼,胞轮振跳,风牵偏视,近视,远视,聚星障,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等。

8.承泣主治针眼,流泪症,胞轮振跳,风牵偏视,黑睛翳障,暴盲,近视,远视。

9.球后主治圆翳内障,视瞻昏渺,暴盲,青盲,近视,远视。

10.上明主治青盲。

此外,太阳、风池、翳明、头临泣、头维等头部穴位也常用作配穴应用。

IMG_256

 

IMG_256

(二)经络远端穴位

常与眼周围穴位配用。常用的有尺泽、列缺、内关、神门、合谷、曲池、臂闹、外关、养老、肩中俞、三阴交、行间、太冲、足三里、光明、肝俞、脾俞、肾俞、昆仑、气海、四缝等。

针眼是在胞睑边缘发生硬结,红肿疼痛,形如麦粒的眼病。多发于青少年。西医的麦粒肿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邪外袭,客于胞睑化热,风热煎灼津液变成疮疖;或因多食辛辣炙煿等物,以致脾胃蕴积湿热,遂使气血凝滞,停聚于胞睑皮肤经络之间而成。初起以风热外袭表现为主,继而为热毒炽盛,并可发展为热毒内陷。若反复发作则为脾虚湿热,多因余邪未消,热毒蕴伏,或体质虚弱,屈光不正等为诱因。

[辨证论治]

主症:病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微肿,触痛明显。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外袭。胞睑红肿疼痛,有黄白脓点或见白睛壅肿,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若脾虚湿热,针眼屡发,面色少华,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分析:属风热外袭者,风与热皆能作痒,风胜热胜都可致肿。风热客于胞睑,故红肿而痒并疼痛,所见全身症状,均为风热袭表之象。属热毒炽盛者,脾胃蕴热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疖肿红肿疼痛,白睛壅肿。热腐成脓故有黄白脓点。内蕴热毒致口渴便秘,苔黄脉数等。属脾虚者,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经伏热,不时上攻胞睑,或脾虚卫外不固,时感外邪,以致屡发疖肿,脾虚气血不足面色少华,久病伤阴故便结,脉细数。

治则:清热散邪,调和气血。

处方:取局部穴、阳明、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穴取承泣、四白、攒竹、鱼腰、合谷、外关、侠溪。

方义:承泣、四白、攒竹、鱼腰可疏通局部气血,消肿止痛。合谷、外关疏导局部郁热。侠溪散邪清热。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目的。

眼耳穴,耳穴名。位于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主治急性结膜炎、疱疹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复视、慢性青光眼、散粒肿、麦粒肿、近视眼、斜视、白内障、胆石症等。本

IMG_256

 

穴是诊断眼病的参考穴。按耳穴常规针法操作。本穴与新眼穴都能治眼病,穴性均属平性,但有偏颇之不同,眼穴偏阴,可以清热,能治疗各种眼炎和因肝胆湿热上犯于目的眼干涩痛等;新眼穴偏阳,能益气约胞,治疗睑肌无力、眼睑下垂等症。两穴临症,既可配伍应用,也可各自按病症特点分别施用。

耳穴是在耳廓上分布的穴位。又称反应点、刺激点。推荐使用几个穴位:眼、肝、脾、三焦,可以用简单的耳压磁珠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每天按摩3-4次,每一处的耳廓或每一处30秒。耳压能很好地预防孩子长出绿色的眼影。

 

养 生

眼睛十分重要,中医有很多办法施以保护。首先是运目保健,即眼珠运转,以锻炼其功能。可运睛,此法有增强眼珠光泽和灵敏性的作用,能祛除内障外翳,纠正近视和远视。具体做法是:早晨醒后,先闭目,眼球从右向左,从左向右,各旋转10次;然后睁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复四五次;晚上睡觉前,先睁目运睛,后闭目运睛各10次左右。

  可远眺,眺望远处景物,以调节眼球功能,避免眼球变形而导致视力减退。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间,有选择地望远山、树木、草原、蓝天、白云、明月、星空等。还可进行眨眼、虎视、瞪目、顾盼等。

  按摩是古人保养眼睛的又一项重要措施——熨目。具体做法是:双手掌面摩擦至热,在睁目时,两手掌分别按在两目上,使其热气煦熨两目珠,稍冷再摩再熨,如此反复3—5遍,每天可做数次,有温通阳气,明目提神的作用。

  还有捏眦,即闭气后用手捏按两目之四角,直至微感闷气时即可换气结束,连续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终而复始。常行之,眼能洞见。”

  还有点按穴位,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关节的曲骨,点按丝竹空、鱼腰,或攒竹、四白、太阳穴等,手法由轻到重,以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准,然后再轻揉抚摩几次。《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说:“常以两手按眉后小穴中,二九(即18次),一年可夜书。”此法有健目明目,治疗目疾的作用。

  历代养生家还主张“目不久视”“目不妄视”,因为久视、妄视耗血伤神。《素问》言:“久视伤血。”《养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目之神应内守,才有益于形神协调。《类经》强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养目和养神是密切相关的。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看书、写作、看电视、看手机的时间不宜过久,当视力出现疲劳时,可排除杂念,全身自然放松,闭目静坐3—5分钟。

  饮食对增强视力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多吃蔬菜、水果、胡萝卜、动物的肝脏,或适当用些鱼肝油,对视力有一定保护作用,忌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热之品。《长寿药粥食谱》中的菊花粥,有养肝明目之效,对一些高血压患者尤宜。具体做法是,用菊花10—15克,粳米30—60克。先用粳米煮粥,粥成调入菊花末,再煮一二沸即可。

中药健目外治法也很多,比如用药枕,《外科寿世方》记有明目枕:荞麦皮、绿豆皮、黑豆皮、决明子、菊花,有疏风散热、明目退翳之功,经常使用,至老目明。

眼耳穴,耳穴名。位于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主治眼病,如急性结膜炎,疱疹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复视,慢性青光眼,散粒肿,麦粒肿,近视眼,斜视,白内障;胆石症等。按耳穴常规针法操作。

眼病针灸

也不过几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区,容纳13个穴,各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3、5、8区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个整区。眼针穴不另取穴名,属于某区即名某区名,如“上焦区”、“肝区”等,总名“眼针眶区十三穴”。穴的位置均距眼眶2毫米。整个经区也不过指头大小,与经穴和经外奇穴差不多,而一区两穴的就更小了。找穴时以瞳孔为中心,按钟表的比拟把各区分辨清楚,每个穴占据眶内眶外一定的范畴,找穴要准是首要条件。

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一般针灸取穴比较复杂。眼针疗法取穴只有三种方法,

⑴循经取穴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儿个经区。

⑵看眼取穴据观眼识病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⑶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中、下哪个区。例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中焦区;脐水平以下,小腹,腰臀及下肢,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均针下焦区。

眼针配穴治疗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1、中风偏瘫:针上焦区。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他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明

3、眼睑下垂:脾区,上焦区。

4、针眼:脾区。

5、电光性眼炎:上焦区,肝区。

6、鼻炎:上焦区,肺区。

7、音哑:肺区,上焦区。

8、喉痛:肺区,上焦区。

9、舌痛:心区。

10、牙痛:上焦区,患侧翳风(龋齿不效)。

11、耳聋、耳鸣:肝区,上焦区。

12、三叉神经痛:上焦区。第一支痛配瞳子髎;第二支痛配四白;第三支痛配颊车。

13、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4、面瘫:双上焦区。

15、项强:双上焦区,膀胱区。

16、五十肩:双上焦区,大肠区。

17、上肢不能举:上焦区。

18、老年慢性气管炎:肺区,咳喘穴(大椎两旁5分,向大椎斜刺5分深,不留针)。

19、胸痛:上焦区,心区。

20、背痛:上焦区,膀胱区。

21、腰痛:下焦区,肾区。

22、尿路结石腰痛:下焦区,肾区。

23、腰胁痛:中焦区,肝区。

24、坐骨神经痛:下焦区,患侧胆区。

25、胃痛:中焦区,胃区。

26、胆囊炎:胆区。

27、胆道蛔虫:肝区,胆区。

28、胰腺炎:中焦区,脾区。

29、呕吐:中焦区,胃区。

30、拒食症:胃区配四缝。

31、便溏:大肠区。

32、痢疾:下焦区,大肠区。

33、便秘:大肠区,左腹结皮内针。

34、膝关节痛:下焦区,膝眼。

35、下肢痿软:下焦区,肾区。

36、足跟痛:下焦区,胆区。

37、神经衰弱:上焦区,肾区,心区。

38、月经不调:下焦区,肝区,肾区。

39、阳痿:下焦区,大赫。

人的眼球血管最多。华佗所说的“内有大络六……中络八……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颇符合解剖实际。看眼察病只看球结膜上的血管。正常人球结膜上的血管细而不明显,发生疾病以后,血管的形状、颜色均有变化,临床上可根据这些变化诊察疾病。

血管形状的变化

⑴血管根部变得粗大,多发生在瞳仁水平线以上。若根部在上,多属血流瘀滞。

⑵血管曲张,甚至怒张,多属血瘀症。

⑶血管变长并从某一经区延到邻近经区,是病发于一经传到另一经的现象。

⑷血管像树枝似的分出几个权,多发生在瞳仁水平以下。若下部血管的根部在下,向上分流使附近的血管膨胀而分出权,多属血流瘀滞,左眼心区往往有此现象。

⑸血管在球结膜上似乎隆起一条,常常发生于六腑病变时。如左眼大肠区血管隆起,多属痔瘘或肛门病;右眼小肠区血管隆起,多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⑹瘀血凝集成片状,肝、胆、下焦区皆易出现,多属郁症。

⑺形如垂露,延长的血管末端像悬垂的露水珠,多见于虫积或瘀血患者

血管颜色的变化

⑴色紫红:多属热盛。热壅血脉,血流不畅故呈紫红色。

⑵颜色浅淡:多属虚证或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寒证气血受阻,故血管颜色浅淡。

⑶颜色红中带黑:为新病转热。若热炽血滞,则由紫转为黑色。

⑷鲜红色:多属新得的实热证。因血脉郁热新成,故颜色鲜红。

⑸暗灰色:为陈旧性病灶。球结膜上的血管一旦发生变化则永留残痕(颇似肺结核愈后的钙化点永远存在),若病情隐而未见,无症状,则颜色暗灰。

⑹深红色:为病势加重。若病邪由表入里,则颜色转为深红;五脏热证多呈现此种颜色。球结膜上的血管有深浅两层,脏病多在深层,好像隔着一层玻璃。

⑺淡黄色:为疾病将愈。若血管色红,示尚有余热未清。因淡黄色表示胃气之转机,故知病之将愈。

⑻红中带黄:为病势减轻。黄色属脾胃之气,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胃气盛则病势好转。

咨询体验广告
公众号广告
千方 AI 助理
眼病 经络 按摩 针灸 眼科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