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病辨病辨证论治

千金方之约2024-06-12
如何全面评估疾病的特点,不仅要清楚认识到病灶的特征,更要充分认清病情背后生命系统改变的全部信息特点。
公众号广告

任何疾病表现本质为生命系统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疾病的本质为了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如何全面评估疾病的特点,不仅要清楚认识到病灶的特征,更要充分认清病情背后生命系统改变的全部信息特点。不仅辨清病灶的特点,更要辨清生命系统各种功能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动力学特征的变化,更应进一步辩气血、辩经络、辩免疫、辩营卫、辩脾胃、辩三焦等等功能系统,绝不能局限某一个功能系统的评判上。

常见的眼科疾病

 

常见的眼科疾病有:中心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干眼症交感性眼炎夜盲症失明弱视散光沙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膜炎老花眼色盲虹膜异色症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脱落近视远视针眼雪盲症霰粒肿青光眼飞蚊症等 。

常用药物

1、青光眼用药: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乐定、乙酰唑胺、双氯非那胺、拉坦前列素、阿法根等。

2、抗感染用药:磺胺醋酰钠滴眼液、金霉素滴眼液、利福平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托百士等。

3、白内障用药:白内停、障眼宁滴眼液、卡林-U滴眼液、障眼明片、退障眼膏等。

4、散瞳用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西马利星、东莨菪碱、托品酰胺等。

5、降眼压药:硫酸胍啶滴眼液、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等。

6、干眼症用药:潇莱威、泪然滴眼液、羟甲纤维素钠滴眼液、酞丁安滴眼液、四环素眼膏等。

7、消炎眼药:艾氟龙、醋酸泼尼松眼膏、地塞米松滴眼液、黄氧化汞眼膏、硼酸洗眼液、特灵眼药等。

8、其他眼病用药:沃丽汀片剂、泮库溴铵、氯化氨基汞眼膏、优乐沛凝胶、氯化钠洗眼液、盐酸地卡因滴眼液等。

9、眼科辅助用药:鱼肝油酸钠熊去氧胆酸、去氢胆酸、乳果糖、核糖核酸、百力特、百达克、利多卡因等。

 

眼科辨证

眼科辨证方法和程序与内科大体相似,亦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眼与全身的客观症情,以八纲、病因、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进行分析归纳,作出判断。至于眼科的独特之处,在于眼病的发生,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指出:“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实际上,临床也大多先以分析局部症状为主,然后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因此,眼科除运用中医一般辨证规律与方法外,对眼症还有一些本学科所特有的辨证方法。

一、五轮辨证

古人认为五轮的轮脏隶属关系中,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在临床上,根据五轮理论,通过观察眼部各轮所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是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这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由于五轮本身在辨证中主要是起确定病位的作用,故临证时尚须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以指导治疗。

(一)肉轮

1.实证:肉轮红肿,多脾胃积热;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跟睑皮硬结,不红不痛,多痰湿结聚;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

2.虚证上睑下垂,多中气不足;睑内色泽较淡,多脾虚血少;两睑虚肿,多脾虚湿泛,或脾肾阳虚胞轮振跳,多血虚生风;目剳,多脾虚肝旺。

(二)血轮

1.实证:血轮红赤,多心火上炎;血脉粗大且刺痛,多心经实火;眦头红肿溢脓,多心脾积热,兼有气血瘀滞。

2.虚证:血轮血丝淡红,干涩不舒,多心阴不足虚火上炎

(三)气轮

1.实证:气轮红赤,属肺经风热;赤丝鲜红满布,多肺经实热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白睛水肿,多肺气不宣;红赤肿起,属肺热亢盛。

2.虚证:气轮血丝淡红、稀疏或局限,多肺经虚火白睛青蓝,属气虚血滞;白睛干涩少津,属肺阴不足。

(四)风轮

1.实证:风轮星翳初起,多外感风邪;翳大浮嫩,或有溃陷,多肝火炽盛;黑睛混浊,或兼有血丝伸人,多肝胆湿热,兼有瘀滞。

2.虚证:翳久不敛,或时隐时现,多为肝阴不足,或气血不足

(五)水轮

1.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绿风内障,眼珠胀痛欲脱,多肝胆火炽。

2.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瞳神变色,多肝肾不足,,或心脾两亏。

鉴于五轮辨证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由宋至今,眼科医家运用比较普遍。然而,五轮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白睛发黄,病位虽在气轮,但其病因多不在肺,而是脾胃湿热交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再如瞳神疾患,不仅与肾有关,还常与其他脏腑失调有关。

故临证时,既要详查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而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全面辨证。

二、辨外障内障

眼病分内、外障,是古代眼科应用较多的一种眼病分类方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的具体解释是:“障,遮蔽也。内障者,从内而蔽也;外障者,从外而遮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所记载的常见眼病七十二症,就是按外障、内障分述的。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可见内障是指内眼疾病,外障则泛指所有外眼疾病。

这两大类眼病虽是按病位划分,但其发病原因、证候特点,以及辨证论治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审视瑶函.目不专重诊脉说》强调:“如目病,必视其目为内障、为外障。内障有内障之症,外障有外障之症。必辨其为何症,所中所伤之浅深,果在何轮何廓,辨之明而后治之当。”由此可知,区别眼病属内障还是外障,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初学者可以把辨内、外障视为进行其他各种眼科辨证的前提。

现分别将有关内、外障的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一)外障外障是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积滞、脾虚气弱、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等引起。外障自觉症状多较突出,或痒涩不舒,或掀热疼痛,或羞明怕热,或视物模糊,或胞重难睁等。客观症状也明显易见,如红赤肿胀、潮湿糜烂;、生流泪、溃脓结痂,以及赤脉胬肉、星点翳膜、胞睑下垂等。

(二)内障内障是指瞳神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内障专指晶珠的病变;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本节辨证所论为广义的内障。常见因脏腑内损,气血两亏,目失濡养;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或风火痰湿上扰清窍;或外障眼病之邪毒人里,以及外伤损及眼内组织等引起。内障眼病自觉症状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昏朦、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或视物变形、变色,视灯光周围有虹晕等。有的还可引起眼珠痛,甚至头眼俱痛。检查患眼,或外观端好,或伴见抱轮红赤,或见瞳神散大、缩小与变形、变色等;内眼可见晶珠、神膏混浊,或视衣出血渗出,水肿,抑或视衣、目系的其他病理改变等。

三、辨内眼病变

(一)内眼病变常见体征

1.炎症组织表现充血、水肿及渗出。炎症日久或反复发作,可致组织增生、渗出物机化及病灶组织萎缩等。

2.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表现充血、瘀血、出血、缺血。充血主要出现于炎症早期,而瘀血最为多见,引起眼底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充盈,纡曲扩张,以至出血等。缺血可使血管变细,或血管内无血柱,呈白线状;如血管节段性缺血,则呈串珠状。眼底组织缺血,则色泽苍白;若因缺血引起组织营养障碍,则可导致组织变性、萎缩或坏死。若是血管炎,则出现出血、渗出,以及血管旁伴见白线等。

3.组织变性与萎缩常见如晶状体玻璃体混浊,眼底色素沉着及组织萎缩等病变。

内眼病变常见的几种体征虽可概述如上,但还应考虑到内眼各组织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如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则常常影响到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玻璃体等;反之,视神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视网膜及其血管等。

(二)内眼病变辨证

现将一般眼科检查常见之内眼病变的辨证分述如下:

1.辨晶状体病变晶状体混浊,老年人多为肝肾不足、脾虚气弱,或阴虚挟湿,目失所养引起;并发于其他眼病者,多为肝胆火炽,或湿热蕴蒸,邪气上犯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也可引起。

2.辨玻璃体病变玻璃体骤然混浊,多为肝胆热毒煎灼,或湿热薰蒸引起。玻璃体骤混至不能窥见眼底,多为火热上攻,眼底出血,溢人玻璃体所致。玻璃体呈絮网状、团块状混浊,多属痰湿、瘀血凝滞之证;玻璃体液化或呈雪花样、闪辉样点状混浊,多属肝肾亏损,或气阴不足。

3.辨视神经乳头病变

(1)视神经乳头郁血与充血:①郁血:色泽暗红,多属血瘀。或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脉络阻滞而致;或为心肝火旺血热津伤致成瘀,阻滞脉道而为患。此外,也可由外伤或肿瘤压迫,血流瘀阻造成。②充血:其色鲜红,多与邪毒上壅有关。可因肝胆火炽,或心火亢盛,或阴虚火旺,循经上犯目系所致;或由风湿热邪薰蒸于上而成。

(2)视神经乳头水肿:其色暗红者,多属气血瘀滞,血行不利,发为水肿;其色淡红者,多属肾阳不足,水湿上泛所致。此外,外伤或肿瘤压迫,血行不利,亦可致肿。

(3)视神经萎缩:视神经乳头颜色苍白,边界清楚,血管正常或变细者,多为肝肾精

亏,或肝血不足,或气血俱虚,目系失养所致。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边界不清,血管变细者,属继发于其他眼病,其中不少是由视神经乳头郁血、充血或水肿演变而来,其证虚实兼杂,临证时需结合原发病全面辨证。

此外,对视神经乳头病变者,还必须排除颅内疾患和神经系统其他有关病变。

4.辨视网膜血管病变若粗管充盈、扩张、纡曲,或呈串珠状,或呈白线状,多属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或心肝火炊、阴虚火旺致血热津伤成瘀,脉络阻滞。若见微血管瘤,色泽暗红,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血络瘀滞所致。

5.辨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水肿局限性水肿,可由气滞血瘀、阴虚火旺或脏腑邪热上攻,血行壅阻引起。弥漫性水肿,可由脾肾阳虚,水湿上犯;或风湿热邪,上蒸清窍;或气血瘀滞等所致。

(2)视网膜出血:一般新出血,量多而色鲜红者,多属实火上攻,邪热人络,迫血妄行引起;血色紫暗者,多属气滞血瘀,血行阻滞,泛溢络外。如反复出血者,常属阴虚火旺,虚火伤络,或脾气亏虚,统摄失权,血溢络外所致。此外,头眼部外伤,损伤目络,也可引起出血。至于离经瘀血,日久不消,机化物形成,则属痰瘀互结之证。

(3)视网膜渗出:一般新鲜渗出,常属邪热上攻,或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所致;陈旧渗出,或机化物形成,多由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而成。

(4)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两亏。色素沉着,多属肾阴亏虚,或命门火衰

(5)视网膜黄斑区病变。①黄斑区水肿、渗出:水肿常由脾虚失运,或脾肾阳虚,湿浊上泛;阴虚火旺,或肝郁脾湿,痰火上扰等引起。渗出多因湿浊聚敛成痰,郁热伤津致瘀,痰滞血瘀所致。②黄斑区出血:多为劳伤心脾,气不摄血;或瘀热灼伤脉络所致。此外,外伤也可引起黄斑区水肿和出血。③黄斑退行性病变:常见有色素紊乱、大小不等之黄白色斑点,或可见水肿、出血等。多由脾肾两亏,气虚血瘀;或脾肾阳虚,痰湿上泛等引起。

上述内眼病变辨证同其他眼局部辨证方法一样,既有其实用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临证应用时,还需结合整体情况,全面辨证。

四、辨眼部常见症状

(一)辨视觉

视物不清,伴白睛红赤,或翳膜遮睛者,属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外眼端好而自觉视物渐昏者,多为血少神劳,肝肾两亏,阴虚火旺或肝郁气滞。自觉眼前黑花飞舞,云雾移睛者,多为浊气上泛,阴虚火动或肝肾不足。其人动作稍过,坐起生花者,多属精亏血少。目无赤痛而视力骤降,如临黑夜者,多为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或七情过伤,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血不循经等;也可为心脾两虚,气不摄血。内障日久,视力渐降而至失明者,多属气血两亏或肝肾不足。入夜目盲不见,伴视野缩小者,多属肝肾精亏或脾肾阳虚。能近怯远者,阳气虚衰或久视伤睛;能远怯近者,多为阴精亏损。目妄见、视直如曲、视大为小、视物变色、视一为二者,多属肝肾阴亏,阴虚火旺;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虚湿滞,湿浊上泛,或心肾两虚,精血亏耗。

此外,在临床上应注意:凡有视觉变化者,首先应作眼内、外检查,明确诊断。若仅凭上述辨证而论治,谨防贻误病情。

(二)辨目痛

目痛为眼科常见症状,内外障皆可有之。一般来说暴痛属实,久痛属虚;持续疼痛属实,时发时止属虚;肿胀疼痛属实,不肿微痛属虚;赤痛难忍为火邪实,隐隐作痛为精气虚;痛而燥闷为肝气实,痛而恶寒为阳气虚;痛而拒按为邪实,痛而喜按为正虚。午夜至午前作痛为阳盛,午后至午夜作痛为阴盛;外障眼病引起的目涩痛、灼痛、碜痛、刺痛,多属阳;内障眼病引起的目胀痛、牵拽样痛、眼珠深部疼痛,多属阴。痛而喜冷属热,痛而喜温属寒;目赤碜痛、灼痛,伴眵多粘结,多为外感风热;胞睑赤痛肿硬,伴大便燥结,多属阳明实火;白睛微红微痛,干涩不舒,多为津亏血少;目珠胀痛如突,多为气火上逆,气血郁闭;隐隐胀痛,多为阴精不足,阳亢于上;稍加注视,即感眼胀痛,多为脾肾不足,精不上承,或为阳亢之象;眼珠深部疼痛,多为肝郁气滞,或阴虚火旺。痛连巅顶后项,属太阳经受邪;痛连颞颥,为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为阳明经受邪。

(三)辨目痒

目痒虽有因风、因火、因湿和因血虚等不同,但临床上仍以风邪引起居多。目赤而痒,迎风加重者,多为外感风热;;睑弦赤烂,痒涩不已,或睑内颗粒肥大,痒如虫行者,多为脾胃湿热,兼感风邪;痛痒并作,红赤肿甚者,为风热邪毒炽盛;痒涩不舒,时作时止者,多;为血虚生风;目病将愈而痒者,多为邪退火息,气血渐复。

(四)辨目涩

目涩有干涩、沙涩之分。目干涩不爽者,多为津液亏耗,或水亏血少所致。目沙涩,又称目碜涩,指眼中有异物感。目沙涩常伴有红赤痒痛,羞明流泪,多为风热犯目,或肺肝火盛所致,亦常由异物人目所引起。

(五)辨羞明

羞明而伴赤肿痒痛流泪者,常由风热或肝火引起;羞明而伴干涩不适,无红肿痒痛者,多属为阴亏血少所致。

(六)辨目剳

目割(zha,扎),是指胞睑频频眨动而不能自主的症状,多见于小儿。目割而喜揉拭,白睛不红,或微红羞明,而偏食体瘦者,多为胖虚肝热,将成疳积。目剳而眼干涩少津,白睛不红或淡红,口咽干燥者,属肺阴虚。此外,目剳也可见于其他风热外障眼病或近视眼等。

(七)辨红肿

红肿为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其部位多在胞睑和白睛。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胞睑肿胀骤起,微赤多泪者,多为外感风邪;胞睑虚肿如球,皮色光亮,不伴赤痛者,多属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胞睑赤肿糜烂,多为湿热熏蒸;胞睑青紫肿胀,为气血瘀滞。暴发白睛微赤,泪液清稀,多为外感风寒;白睛红赤,多泪或眵泪并作,多为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白睛红赤隐隐,或兼干涩不爽,多为肺经虚热;白睛赤紫肿胀,多为热毒壅结;抱轮红赤,羞明流泪,多为肝胆实热;抱轮微红,目昏泪出,多为阴虚火旺。

(八)辨眵泪

1.辨目眵生眵属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多属热。眵多硬结,属肺经实热;眵稀不结,属肺经虚热;眵多黄稠似脓,属热毒炽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2.辨流泪热泪如汤多属外感风热;冷泪长流或目昏流泪,多为肝肾不足不能敛泪,或排泪窍道阻塞所致。泪液减少,眼干涩昏花,多为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亦可因椒疮风热邪毒滞留,煎熬阴血引起。严重者,阴精耗竭,血络瘀阻,不能生泪,以致白睛、黑睛干燥失去光泽,甚至黑睛变混,又称神水将枯

(九)辨翳与膜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见症状。它是容易影响视力的眼部病变,历来医者都很重视,古代医籍论述也很多。

1.辨翳

根据历代医籍的记载,“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浊。黑睛混浊称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等。至于晶珠混浊名之为翳者,一般多含有“内障”二字,以便与黑睛翳相区别,如圆翳内障枣花翳内障等。而现代中医眼科论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病变。本节辨证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浊形状各异,如呈星点状、树枝状、地址状、虫蚀状、云雾状等。古人根据翳的形态,结合其色泽、病变深浅程度及有否溃陷等情况命名,名称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新翳、宿翳两大类。

(1)新翳:病变初起,黑睛某部位发生混浊,其色灰白,表面粗糙,边缘模糊,具有向周围与纵深发展的趋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类似于西医学中各种类型的角膜炎

黑睛属肝,故新翳多从肝经辨证。如肝经风热、肝火上炎肝经湿热或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因为外感六淫,尤其是风热湿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伤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个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护。

一般来说,外感诸邪的早期,抱轮微赤,星翳初起,可为一颗独见,亦可多星并发,稀疏色淡,浮于风轮,属聚星障之类。邪甚入里,或内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连缀成串、成树枝状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溃陷,此属花翳白陷之类。如发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满风轮,状如凝脂者,属凝脂翳之类。凝脂翳常伴有黄液上冲,且黑睛极易穿孔,以致毁坏眼珠,此为脏腑火毒炽盛之证。若生翳日久,不见进退者,为正虚邪留之象,多属肝肾阴亏、肝血不足或气血两虚之证。

此外,新翳还可由其他轮病变发展而来。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严重时,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则有向周围和纵深发展的趋势,容易发生传变,如黑睛病变深入可波及黄仁及瞳神,故临床上必须严密观察其动态,以便及时治疗,控制病情的变化。病变轻者,经治疗可以消散;病变重者,则会遗留宿翳。

(2)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滑,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不伴有赤痛流泪等症状者,为宿翳。如冰瑕翳、云翳、厚翳与斑脂翳等均属此列。它相当于西医学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医眼科根据宿翳的厚薄、浓淡程度,分为四种: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强光下才能查见者,称冰瑕翳(西医称云翳);翳薄如蝉翅,似浮云,在自然光线下可以查见者,称云翳(西医称斑翳);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称厚翳(西医称角膜白斑);翳与黄仁粘着,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西医称粘连性角膜白斑)。

宿翳为黑睛生翳愈后遗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向宿翳转变的时期,抓紧时机,及时治疗,内服、外点药物,尚能消退些许;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难以奏效,尤以白斑为难。

宿翳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虽小,但位于瞳神正前方,则障碍视力明显;翳在黑睛边缘,虽略大而厚,对视力也无太严重的影响。正如《审视瑶函.诊视》所说:“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2.辨膜

自白睛或黑白睛交界之际起障一片,或白或赤,或为肉样高起,或渐渐向黑睛中央方向蔓延者,称之为膜。如赤膜下垂白膜侵睛等即是。若膜上有赤丝密布,其色红赤者,称为赤膜;赤丝细疏,红赤不显,甚至色淡白者,称为白膜。凡膜薄色淡,尚未掩及瞳神者为轻证,:,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危害较重。膜生宽大,赤厚如血积肉堆,掩没整个黑睛者,则更为严重。

白睛、黑睛生膜皆由肺肝火盛而起。一般膜赤而厚,发展较快者,多属实火,且血分瘀热;膜白而薄。发展不明显者,多属气阴虚。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故曰:证候不明,愚人迷路经络不明,盲子夜行,可不慎乎。凡观人目,而无光华神色者,定是昏朦。男子必酒色劳役气怒,女子郁结风多,气血虚损,则目疾昏花,因之而起。故宜先察部分形色,次辨虚实阴阳,更别浮沉,当知滑涩。看形色之难易详根脚之浅深。经云:阳胜阴者暴,阴胜阳者盲。虚则多汨而痒,实则多肿而痛。此乃大意然也。夫血化为真水,在脏腑而为津液,升于目而为膏汁。得之则真水足而光明,眼目无疾;失之则火邪盛而昏朦,翳障即生。是以肝胆亏弱目始病,脏腑火盛珠方痛。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故肿痛涩而目红紫,邪气之实;不肿不痛而目微红,血气之虚。大眦赤者心之实,小眦赤者心之虚。眵多热结肺之实,眵多不结肺之虚。黑花茫茫肾气虚,冷泪纷纷肾精弱。赤膜侵睛火郁肝,白膜侵睛金凌木。迎风极痒肝之虚,迎风刺痛肝邪实。阳虚头风夜间暗,阴虚脑热早晨昏。日问痛者是阳邪夜间痛者是阴毒。肺盛兮白膜肿起,肝盛兮风轮泛高。赤丝缭乱火为殃,斑翳结成五气滞。气实则痛而燥闷,气虚则痛而恶寒。风痰湿热,恐有瞳神散大丧明之患;耗神损肾,必主瞳神细小昏盲之殃。眸子低陷伤乎血,胞胪(lu)突出损乎精。左传右兮阳邪盛,右传左兮阴邪兴。湿热盛而目睛黄色,风热盛而眼沿赤烂。近视乃火少,远视因水虚。脾肺液损,倒睫拳毛。肝肾邪热,突起睛高。故睛突出眶者,火极气盛。

筋牵胞动者,血虚风多。阳盛阴虚,赤星满目。神劳精损,黑雾遮睛。水少血虚多痛涩,头眩眼转属阴虚。目昏流泪,色欲伤乎肾气o-目出虚血,邪火郁在肝经。大病后昏,气血未足。小儿初害,营卫之虚。久视伤睛成近觑,因虚胞湿变残风。六欲过多成内障,七情太伤定昏盲。暴躁者外多紫脉,虚淫者内多黑花。隐隐珠疼,只为精虚火动。绷绷皮急,皆因筋急气壅。迎风泪出,分清分浊。天行赤热,有实有虚。目赤痛而寒热似疟,小便涩乃热结膀胱。脑胀痛而涩痛如针,大便闭乃火居脏腑。三焦火盛,口渴疮生。六腑火炎,舌干唇燥。

目红似火,丝脉忌紫如虹。泪热如汤,浊水怕稠如眵。脑胀痛,此是极凶之症。连眶肿,莫言轻缓之灾。脑筋如拽若偏视,当虑乎珠翻之患。珠疼似击若鹘眼,须忧乎眸突之凶。鼻塞生疮,热郁于脑,当和肝而泻肺。耳鸣头晕,火盛于水,宜滋肾以清心。嗜酒之人,湿热熏蒸精气弱,多赤黄而瘀肉。贪淫之辈,血少精虚气血亏,每黑暗以昏朦。孕中目痛非有余,乃血气之亏耗。产后目疾为不足,因营卫之衰虚。水少元虚或痰火,则天行赤热。燥急风热并劳苦,则暴风客热。瘀血滞而贯睛,速宜开导。血紫赤而侵瞳,轻亦丧明。睑硬睛疼肝风热而肝血少。胞胀如杯,木克土而肝火盛。黄膜上冲,云生膜内,盖因火瘀邪实。赤膜下垂,火郁络中,故此血滞睛疼。踊脂翳生,肥浮嫩而易长,名为火郁肝胆。花翳白陷,火灼络而中低,号为金来克木。鸡冠蚬,肉,火土燥瘀。鱼子石榴,血少凝滞。胞虚如球,血不足而虚火壅。皮急紧小,膏血耗而筋膜缩。实热生疮,心火炽而有瘀滞。迎风赤烂,肝火赤而睥泪湿。迎风冷热泪流,肝肾虚而精血弱。无时冷热泪下,肝胆衰而肾气虚。大小眦漏血水,泻其南而补其北。阴阳漏分黄黑,黑则温之黄则凉。神水将枯,火逼蒸而神膏竭。神光外现,孤阳飞而精气亏。视定为动,水虚火盛来攻击。皮翻粘睑,气聚血壅风湿滞。色似胭脂,血热妄侵白睛赤。白珠俱青,肝邪蒸逼气轮蓝。火郁风轮,则旋胪泛起。血瘀火炽,则旋胪尖生。精亏血少虚损,则起坐生花。竭视酒色思虑,则昏朦干涩。暴盲似祟,痰灭思虑并头风。赤痛如邪,肝肾亏损营卫弱。枣花障起,痰火色坛怒劳瞻。萤星满目,辛燥火痰劳酒色。眼若虫行因酒欲,悲思惊恐怒所伤。云翳移睛见旗旆,,蝇蛇异形虚所致。淫欲多而邪气侵,则膜人乎水轮。肝心热而痛流泪,则睛出乎珠外。或血少而或哭泣,津液枯而目涩痛。或酒欲而或食毒,脾肾伤而眼赤黄。风热邪侵,眉棱骨重而痛。风热邪盛,眼胞睛眶硬肿。风木克乎脾络,故迎风即作赤烂。血虚不润乎肌,故无风常作烂赤。血少神劳精气衰,则瞻视昏渺。火邪有余在心经,则痛如针刺五脏毒而赤膜遮睛,脾积毒而胬肉侵目。水晶障翳瘀滞,凉剂片脑所因。鱼鳞形异歪斜,气结膏凝难愈。逆顺生翳,内有瘀滞。白星乱飞,血弱精虚。火胀大头,须分风热湿热。风胀痛而湿热泪。怕热羞明,要辨血虚火燥、血少羞明;火怕热,又当知脾实亦怕热,羞明涩痛。脾虚乃血少,或明或暗。积年目赤号风热,两目赤肿名风毒。粟疮湿热椒风热,椒疮红硬粟黄软。肝经有邪,故玉翳浮睛肾脏风热,亦羞明生花。聚开之障,时圆缺而时隐见,症因于痰火湿热。聚星之障,或围聚而或连络,疾发多见于痰火。青眼膏损,皆因火炽。瘀血贯睛,总由凝滞故。房欲烦躁辛热多,则火炙神膏缺损。久视劳瞻郁风烟,则瘀滞赤丝脉乱。胎风兮小儿赤烂,胎毒兮小儿班疮,血气滞兮星上,火邪实兮障遮。痘症多损目,浊气来损清和之气。疳病亦伤睛,生源而失化养之源。小儿青盲肝血虚,小儿白膜肺实热,小儿雀目肝不足,小儿目疮胎污秽。青盲内障肝风热。二日赤肿热冲脑。每年必发是天行。时常害眼心火盛。痰火并燥热,伤睛之本。头风兼烘炙,损目之宗。为怒伤睛,怒伤真气。因哭损目,哭损神膏。酸辣食多损目,火烟冒久伤瞳。劳瞻竭视,能致病而损光华。过虑多思,因乱真而伤神志。目中障色不正,急宜早治。睛内神水将枯,速图早医。原夫目之害者起于微,睛之损者由于渐,欲无其患,防制其微。大抵红障凹凸,怕如血积肉堆。白障难除,喜似水清脂嫩。瞳神若损,有药难医。眸子若伤,无方可救。外障珠不损,何必多忧。内障瞳虽在,其实可畏。勿以障薄而为喜,勿以翳厚而为忧。与其薄而沉损,不若厚而浮嫩。红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故沉涩光滑者,医必难愈。轻浮脆嫩者,治必易除。颜色不正,详经络之合病并病。形状稀奇,别轮廊之或克或生。漏有正形,风无定体。血实亦痛,血虚亦痛,须当细辨。病来亦痒,病去亦痒,决要参详。识经络之通塞,辨形势之进退,当补当泻,或止或行。内王外霸,既了然于胸中,攻守常劫,其无误于指下。知病症之虚实阴阳,熟药性之温凉寒热。症的治当,百发百中。吾辈能以药代刀针,则技之精妙,更入乎神。以上关节备陈,奥妙尽载,当熟读而深详,宜潜思而博览。则症之微曲,皆为子识。目之安危,尽系于君矣。名曰散金碎玉,不亦宜乎。”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六经辨证法,创始于后汉张仲景,载于《伤寒论》一书中。该书用以辨别外感病和杂病,曾在中医学的发展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陈达夫教授认为,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最早而又最完善的一种辨证方法,它具有完整谨严的理法方药,任凭疾病千变万化,在六经辨证纲领统率下,不仅包罗万象,而且能执简驭繁。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在生理方面,六经内联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皮毛,是五脏六腑交通之道,气血运行之路,能沟通机体内外,上下,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外来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传里,由上传下,并将脏腑的病变反应到相应的体表、肢节等部位。脏腑病变相互影响,也通过经络起作用。将六经应用于诊断方面,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启示下,积累前人经验,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来。其特点为以阴阳为纲,贯穿表里、寒热、虚实六辨,综合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   

陈达夫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为纲领探讨眼科疾病,是中医眼科学领域中的一项创新。他广集中医眼科、内科的精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融汇贯通,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并用以指导眼科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优点是认证不拘泥前代有无病名,重在辨明病理,强调机体的整体性,重点抓住疾病的表里虚实,全面分析,随证施治,具有删繁就简;揭示眼病本质的长处。临证之时,不会因前代没有病名而无措手足,认证思路才会宽广。    一、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理论依据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眼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眼目的形成,是依赖十二经脉运送之精气灌注的结果。《灵枢·经脉篇》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滓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冲头痛, 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骨所生之病者,头痛,额痛、目锐眦痛。”说明经络所生之病,几乎都与眼目有关。《灵枢·论疾诊尺》说:“诊目病,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土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东垣十书》说:“青白翳见于大眦,乃是太阳少阳经中郁遏。”“发热恶寒而渴,但目赤者,病脏也,手太阴肺不足,不能管理阳气也。”张从正《儒门事亲》又引《内经》说:“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经也,血气俱多……’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医宗金鉴-》亦指出:“外邪乘虚而入,入项属太阳,入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入脑中而为患目焉。”由此看来,前代医家均认为目病与六经有关,并熙以诊断目病。但是,他们对目病的认识尚不全面,深刻,没有全面地进行阐述。    人体十二条经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眼连接。如:足阳明胃经,起眼下(承泣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暗明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汇集于眼或附近的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夹鼻孔至迎香,手少阴心经,系目系,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出耳上角(外眦附近)口经过眼与眼附近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过目外眦入耳中,分支至目内眦,足厥阴旰经,循喉咙过目系,出于额与督脉会于颠顶。一般来说,三阴经脉不上头,只有足厥阴肝脉上过目系,与督脉会颠顶,这是指大经脉而言,而五脏六腑的细微经络都上通于目,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也。”华佗《中藏经》说:“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咣、大肠、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结于脑下,达脏腑,通气血。”由此可知,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而经络者实为五脏六腑的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哏上。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完全有理论根据的。    二、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以六经为纲,按《伤寒论》六经分证命名,以脏腑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贯彻其始终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以求因,然后审因而论治。故六经辨证,实际上是以六经为纲,综合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来探讨眼病的一种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眼病的分证命名:历代医籍对眼病的论述,都是以证命名,如《龙木论》,《古今医统》、《医宗金鉴》等,将眼病分为72症,即内障24症,外障48症。《医宗金鉴》除肯定?2症外,又在补遗中增加10症;《银海精微》也称述72症,而实际昕列名目则是80多症,《审氏瑶函》说:“上古言72症则失之简,是函摘要删繁定为108症。”《证治准绳》所列症名193;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23症,外障45症,合计68症,《目经大成为亦分列为81症,外列似因非因8症,共89症。这种目病命名法较为繁杂,而又不能包括所有目病,随症处方亦不灵活。有鉴于此夕陈达夫教授主张,按六经命名,即太阳目病、阳明目病、少阳目病、太阴目病、少阴目病、厥阴目病。再于目病的千变万化中,贯彻以病因、病位、病势等,更进一步明确疾病性质。例如,太阳目病,病因为感受寒邪,即断为太阳伤寒。如其病位在表,病势属实,则它的病名应命为太阳表实目病。根据病位,还可以分出手、足经脉,井可以冠以内连脏腑的名称,如足少阳胆虚目病,手少阴心经里热实证等。实际上诊断本身就突出了辨证要点,一当诊断确立,用方遣药就不困难了。   (二)辨证纲要:   1.以眼科的六经证形为纲:如太阳经目病:凡目暴病,白珠红赤,大眦内血丝较粗,或从上而下者特甚,鼻鸣或不鸣,脉浮,微恶风,或颠顶脑项痛,或半边头肿痛,太阳伤风也,法当温散,宜桂枝汤。设风轮起翳者,而有兼证,则当随经兼治之。    阳明经目病:气轮血丝满布,乾廓,坤廓尤多,羞明,流泪,额前痛、目眶痛者,病在阳明。阳明应恶热,今病人反恶风寒,项背强,微有汗者,风伤阳明之表,宜桂枝加葛根汤。    少阳目病:两额角或太阳穴胀痛,或口苦咽干,目赤羞明,锐眦兑廓血丝较甚,脉弦细或沉紧者,少阳伤寒也,若系中风则两耳气闭。胸胁不快,宜小柴胡汤。    太阴目病: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者,宜桂枝汤。    少阴目病:头痛如锥,或表或里都能如此。如患者突然目赤,坎离两廓血丝较多,不畏光,无眵,而头痛如锥,就是少阴表虚伤风,宜桂枝加附子汤。若目不全赤,坎离两廓仅血丝一二缕,则属于虚,治不同法。

厥阴经目病:厥阴风证,头如斧劈,虚与寒痛,仅在顶颠。若病人有此头痛,而风轮随起灰白色翳膜,白珠红赤梗痛,手足时冷复热者,宜当归四逆汤。    这样提纲明确,任随病证变化万千,都可明辨出它应属那一经病,经症既定,就可随其主症循经入里,随其兼症旁及他经,仔细推求病理,得出正确判断。   

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脏腑与六经关系十分密切,六经各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上为十二经。十二经与相应脏腑相属,脏与腑之间,脏腑与机体各部组织的联系,都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使人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六经症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因此,六经辨证不能脱离这些有机的联系。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突出六经辨证,其优点在于举经可以概括脏腑,举脏腑则不能包括六经。例如说心,专是指的心,就没有包括经络,如果说手少阴,则经络和心脏都包括了。因此,举经既可以说明经脉所属脏腑与眼病的关系,又可说明经脉循行经络及其精气通达与否同眼病发生的关系。经络上的病证,既反应了眼睛的病变,也反应了脏腑内部的病变。经络是局部与整体的桥梁,六经辨证既可抓住局部病变,又可明辨整体病机,使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这正是祖国医学的独到之处。   3.以八纲辨证贯穿始终;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用以表示发病的原因、病位、性质、病势,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医学判断疾病最基本的纲领。陈达夫教授将八纲辨证贯穿于整个六经辨证之中。就总体来说,三阳王表,三阴主里。而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三阳证多属实,三阴证多属虚。三阳证多属热,三阴证多属寒。具体到各经病证,亦是如此。例如,太阴病,先当明确,足太阴是阴气至极之经,在应天的本标上,是以湿为本,以阴为标,在五脏所属上,手太阴是属肺,肺主皮毛,足太阴属脾,又主肌肉。然而,本经是否就无表证呢?不是的,本经还是会有表症。因此,张仲景说:“太阴病,脉浮者(病在肌阴),可发汗(发肌腠中的汗),宜桂枝汤。”这是太阴表虚而受病邪者,治宜使邪从肌腠当中外托而出。作为眼科又当如何来辨呢?陈达夫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阴目病举要篇中指出:太阴表虚伤风,桂枝汤主之。辨证要点:头痛如压,肉轮浮肿而软,气轮血丝细碎,或乾坤二廓血丝较多,四肢烦疼。盖因太阴本湿,土湿不宣,则清阳不达,故头重痛如物压。脾主四肢,四肢烦疼,则为病在太阴的大证据。肉轮厉脾,肉轮浮肿而软,是伤风无热之象,气轮属肺,气轮血丝细碎者,一则目病肺统,再则肺脏也是太阴。而乾坤二廓主肠胃属阳明,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亦归太阴病旁及他经者。综上所述,应视为风与太阴本湿相搏而现之表证,故判断为太阴表虚伤风,所以,宜用桂枝汤治之。辨证要点: 肉轮浮肿而硬,气轮血丝细碎而赤,眵多,或乾坤二廓血丝较甚,四肢烦疼。此证是太阴中了风寒,风郁不达,而化热的表实现象,与外来的热风直中不同,所以,用桂枝解表,略加大黄以泻热,开表清里,有釜底抽薪的意思。如风热直中手太阴,而成的表实现象者;又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而主之。其辨证要点为:气轮血丝满布,梗痛羞明,睑硬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又说:太阴里虚,附子理中汤主之。辨证要点,气轮色蓝,风轮外表无光,面白不泽,眼咆浮软。盖因足太阴脾,喜燥而恶湿,脾湿过甚则健运失职,气不到眼,故眼胞浮软,血不荣面,故面白不泽。至于风轮外表无光者,是脾土病,而肝木失其培植。气轮色蘸者,是脾土病,而肺金无从养长的关系。所以,宜用附子理中汤,以理中土,培土即可植木,补土即可以生金。又说:太阴里实,用三仁汤加制川乌。辨证要点;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其病在巩膜,西医称为巩膜炎,系风湿中于手太阴经,属有余,宜用三仁汤加制川乌方,以除湿祛风。若兼证现有阴虚内热之象者,则为素质阴虚,中湿化热,宜用甘露饮,以养阴而清湿热。以上仅举一经之表里虚实概况,即可说明八纲辨证在六经证形中是贯彻始终的。   

 4.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有利于临证制变:

辨证的目的,就是在推求病因,探讨病机。六经辨证,就是通过对六经的证的辨别来推病因。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症候,同样,木同的症候,也反应出不同的病因。而且同样的病因,由于受病的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各异,治法自然亦各不相同。例如,风热致病,伤于阳明经,则出现畏光、鼻干,眵干,舌苔白厚,脉洪数,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其病机系由热邪闭郁目中玄府,则畏光,胃热伤及肺脾,则鼻干、哆干,阳明里热,则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洪数,热极生风,阻挠了营卫在胃上的交会,所以每日辰时额前剧痛,过时则额痛复减。故用白虎汤泻阳明经气分之热,加白附宁驱内扰之风邪。风热伤于少阳经,则出现咆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其病机系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风热过甚能伤太阴,故胞肿难开。外则太阳阳明,故有手太阳眵多而稀的症状。少阳火热太过,上逼厥阴络血妄行,则泪如淡血。故用小柴胡汤减去半夏、姜枣辛燥甘温之药,枢转邪热外达。加薄荷,白芍,防风,以平肝祛风。风热伤于太阴经,则出现血丝满布,梗痛羞明,险梗泪热,眵稠而多,涕稠而黄。一派太阴表实症状,治当用桑菊饮或银翘散去豆豉,以清热解表。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经,就有不同的证,有不同的证,就有不同的治法。将病因辨证纳入六经辨证之中,有利于临证制变。   

5.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

用六经传变来说明眼病的变化,不仅可以阐明眼睛局部的病变,而且可以阐明整个机体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全貌。此点是与各家眼科学   说不同之处。    眼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其它各科疾病一样,是与邪气之强弱,正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其传变方式略举如下: (1)循经传:按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是每种疾病,传经与否,是决定于受邪深浅、病体强弱和治疗当否三个方面。如邪气盛,正气虚,   则发生传变,正气盛,邪气哀,病就转愈。三阳经病,多从表传里,三阴经病,多由实转虚。如太阳目病,伤风或伤寒,本伤寒治法不瘳,两睑反硬痛红肿,结眵干黄者,宜桂枝二越婢二汤。此即太阳先伤风寒,而后化热,传至阳明,故用越婢汤之石膏清胃热。   (2)越经传:是指不按正常循经的次序,隔一经或二经相传。如本太阳伤风症,服桂枝汤不解,血轮反加赤痛,小便黄,大便结,心下痞,眵干而硬者,予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此即太阳邪热内陷,即既循经而传阳明胃腑,更越经而传手少阴心经,热邪袭留胃俯,故有心下痞,大便结,眵干而硬等热结现象。太阳病的热邪内袭心经,故有血轮赤痛。心热   移于小肠,能引起小便黄色。 (3)直中:有些眼病,病邪不从阳经传入,起病就出现三阴的症状,这就叫直中。如伤于寒,眼无外症而暴盲,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即寒邪直中足少阴肾经,闭塞目中玄府夕致令失明。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  (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的症候。例如,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出现眼珠胀痛,前额,眼眶,太阳穴以及项背酸强等症状,陈达夫教授用柴葛解肌汤治疗,常常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的病例收到出入意料的效果,如象运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三阳合病的原理,治愈青光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被病人赞誉为神功妙手。此外,亦有阴经、阳经同时受病者,如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脉弦紧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此即太阳与少阴同病,寒邪从太阳直中少阴,故用麻黄外散太阳之寒,细辛内除少阴之寒。借附子固后防,而以麻黄攘外患。此例与前例风邪直中足少阴肾同用一个麻黄附子细辛汤,所治症候各异,用方意义自然各不相同。前者是用附子作响导,而引麻附除内忧。由此可见,病理明确,一方便可多用。    按六经传变来治疗眼病,《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眼科专著,它将眼科局部症状和整个机体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去观察眼睛的局部症状夕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疾病本身就是一个交织着若干矛盾的运动过程,病邪与人体正气之间、病变器官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力量的消长、变化,充满了整个疾病的过程。所以,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矛盾。而六经辨证法和六经传变,正好反应了这一特点,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在经络脏腑方面的种种变化。抓住这种变化进行辨证,按疾病不同阶段的矛盾来具体解决,作到切合病情,丝丝入扣,既注意到病因的作用,也看到了机体的反应,既观察到眼睛局部的变化,也推论到脏腑经络整体的变化。特别是看到了它在不同阶段上的脏腑经络不同反应与变化。这样一种辨证方法,是我们创立我国新眼科学所必须坚持的。   

6.六经辨证,还须了解标本中见,临证时思路才广: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洽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中见:即两经之间,有络脉交通之意。从六经追寻到本脏本腑,而脏腑之间是表里相传的,其相传的道路就是经络,经络之间表里相传,中途交会,称为中见。阳经入里是络脏,阴经出表是络腑,因此,阳经的中见为脏,阴经的中见为腑。

夕以六气为本,以脏腑、六经、中见为标的理论作指导,运用于临床,即得出少阳太阴从本治。因少阳之气为火,中见之气为噘阴风,火烈于风,故先治本火,则中见之气风亦随之而熄,故宜从本治。以此类推,阳明厥阴从中见治。阳明之中见为太阴,阳明为燥,太阴为湿,湿能化燥,故治其中见即能转化。;厥阴之中见为少阳,厥阴为风,少阳为火,火甚于风,洽其火则风自熄,故从中见治。少阴太阳从标从本治。太阳中见之气为少阴,少阴中见之气又为太阳,太阳为寒,少阴为热,两相对立,从寒从热,必取其一,因此,必须从标从本治,即初病之时,先治本经之标,而再治本经之本。例如,《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太阳目病举要篇》说:“目病伤风,不畏光,无眵,风轮上起灰白色翳膜,甚至遮盖瞳神者,于桂枝汤中,重加海螵蛸以治之,或点涩化丹。”此太阳标热而本虚,太阳少阴从标从本治,此处即为从本治,故用桂枝附子汤。再如《少阴目病举要篇》说:“少阴目病,胞肿难开,眵多而稀,泪如淡血者,宜治本,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方中去半夏、姜枣,加薄荷、白芍、防风治之。”因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的火太过而且上逼厥阴的络血妄行,血随泪出,成为血泪,故仍治少阳之火,则厥阴之证自愈。总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所表现的病证不同,在临床上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施治。病生于本,就求之子本;病生于标,就求之于标;病生于中气,就求之于中气夕病既生于本,又生于标,就要在治疗上标本兼施。

 

中医眼科优势病种

根据中医治疗眼科疾病的疗效(多来源于经验)而言,临床可分为三类。

(1)单独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疾病,主要有轻、中度干眼、慢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睑板腺囊肿、视疲劳、眼肌麻痹、眼睑痉挛等眼表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调节性近视、首次玻璃体出血等眼底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玻璃疣期、浆液性脱离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单纯黄斑出血)、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退行性疾病;

(2)中医治疗能够改善症状的疾病,包括能够改善视功能的眼病,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萎缩期)、视神经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网膜静脉阻塞;能够改善眼部及全身症状的疾病有视神经脊髓炎;能够改善畏光流泪、疼痛等严重刺激症状有角膜水肿失代偿(角膜大泡病);能够防控近视进展、减少并发症的眼病有青少年近视及高度近视;

(3)中西医结合能够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应用激光加中药可以有效保护视功能。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均可以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加中药,能够改善视功能,减少注射次数,防止复发。角膜内皮炎可以通过抗病毒药+中药,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因此表明,中医眼科的优势病种体现在多发性的眼表疾病、难治性的眼底疾病等方面,并且对一些退行性眼病有早期干预、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中医药治疗眼病优势

3.1 眼表疾病

针对复发性眼病,如中、重度干眼、过敏性结膜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葡萄膜炎等采用中医手段进行辨证治疗,具有良好的抗复发核心作用优势。

(1)中、重度干眼

中、重度干眼全球发病率为5%~50%,我国的发病率达21%~30%,人群趋于年轻化。临床具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症状,调查发现,71.3%的干眼患者有视疲劳的症状。西医目前无特效药,中医药治疗中、重度干眼则独具疗效优势。笔者创新性提出干眼当从肝论治,以养血柔肝、解痉通络为治疗法则,组方养血润目汤,方药由全蝎、天麻、当归、山萸肉、蔓荆子等组成。除此,中药熏蒸疗法、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均具优势,能够很快解除患者干涩、畏光、睁眼困难等症状,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2)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

AC是结膜对过敏原刺激产生超敏反应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以I型和Ⅳ型超敏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奇痒难忍、眼红、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水肿、结膜滤泡、乳头状增生等。因眼部奇痒难忍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可导致心理负担,引发失眠、抑郁、食欲减退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并发角结膜炎危害视力。西医主要以手术、高浓度类固醇眼药水、类固醇口服药、睑结膜下类固醇药物注射、低浓度类固醇眼药水或眼药膏等治疗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治。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副作用大,易对眼表环境造成损伤,易患青光眼、白内障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过敏体质有关,中医治疗遵循整体观念,从体质入手辨证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以活血祛风燥湿、清热活血祛风、凉血活血、祛风化痰、散结止痒为基本治法。方药以荆芥穗、防风、金银花、连翘、地肤子、蛇床子、川芎、红花、知母、川椒等为主,能够抑制变态反应,改善特禀体质,使机体不再对过敏原敏感,从而使未过敏者不会过敏,已过敏者不再加重,痊愈者不再复发,从而疗效明显。

(3)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

HSK在角膜病中致盲率占第一位,其反复发作是造成角膜病理损害而致盲的最主要因素,国际上尚无抗复发治疗药物,西医治疗主要以口服无环鸟苷,停药后容易复发。针对其复发关键环节,笔者从“伏邪内伤、新感即发”的“伏邪”理论为依据,创新性提出复发性HSK病因病机为“气虚邪留,邪热内伏”,在“扶正祛邪”治则指导下,提出“益气托毒、退翳明目”治法,改变以往单纯祛风清热解毒为主的治疗思路。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采用整体辨证,中医药配合西医治疗,可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3.2 眼底疾病

在临证中,根据疾病在不同阶段(期)的临床特点(主症),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病机(病位、病性)。中医具有分期分证论治优势,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出血性眼病。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AMD的发展是一个慢性进展过程,根据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对应关系,遵循疾病发展的规律,中医治疗从病证结合出发,在临证中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诊疗思路,对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是降低AMD致盲率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中玻璃膜疣期、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期是进行干预治疗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防盲治盲的节点及研究难点、热点。中医药治疗AMD玻璃膜疣期、PED期能够早期干预,阻断病程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期的发展,是挽救AMD患者视力的最佳时机。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DR是难治性眼底疾病之一,临床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Ⅰ期以动脉瘤、小出血点病理产物为主,Ⅱ期则具有“硬性渗出”、出血斑的特点,Ⅲ期以“软性渗出”、出血斑病理产物为主。在针对非增殖期Ⅰ、Ⅱ期,中医采取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能够防止非增殖期向增殖期发展,保持视功能。而增殖期Ⅳ期以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为主,西医若采用激光光凝治疗可造成视网膜永久性损伤,导致视力下降、视野损伤。Ⅴ期以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为特点,若以激光光凝加抗VEGF药物治疗为主,则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证实,远期疗效不确定。Ⅵ期以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视网膜脱离为病理产物。根据分期论治原则,选用具有止血、活血、凉血、化瘀的中药治疗,能够维持视功能,保护视神经,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作用。

(3)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

本病由多种葡萄膜炎并发黄斑水肿,是致盲的重要原因。西医主要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但难以根治,在减药、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全身毒副作用大。依据“病有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理论优势特色,提出以益气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明目立法,组方“益气固肾方”治疗该病,能减轻或消褪黄斑水肿,提高视功能,降低复发率,减少激素用量,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减低全身并发症,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3 难治性眼病

在眼科疑难病、重大病,如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CNV期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协同治疗、增加疗效的优势。

以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为例,该患病率占高度近视的1.7%~2.1%,并发CNV是损害视力致盲的最重要原因。抗VEGF治疗是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但目前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眼内感染风险大。若采取手术及光动力疗法易形成瘢痕,远期疗效差。单独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治法安全、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如单纯性黄斑病变(漆裂纹样黄斑病变)西医没有特效方法,而中医经过辨证予以养血补肾明目方论治,漆样裂纹样黄斑出血可运用和血明目片治之,萎缩样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可采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之仲景方加减,能够保持视功能,改善眼部及全身症状。在疾病某一阶段,西医加中医药协同治疗,具有增加疗效的优势。如在新生血管性病理近视黄斑病变临床诊疗时,加减驻景方协同西医抗VEGF治疗,可减少注射次数,增加疗效,降低复发率,维持或提高视功能的优势。

 失明辨证 

失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就内因而言,病情也比较复杂。有暴怒伤肝者,有惊恐所致者,有胃热血逆引起者,有瘀滞造成者,有阴亏者,有阴虚阳亢者等。治法:暴怒伤肝者用加味消遥散;惊恐所致者用平补镇心丹;胃热者用三黄汤;瘀血者用桃仁、红花、泽兰;阴亏或阴虚阳亢者,分别用六味地黄、保阳煎等。其治愈率往往不理想,常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临床双目失明伴双眼红肿,涩痛、流泪、口苦属肝火上炎;耳鸣、耳聋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痛、口臭属胃热瘀滞。热、风、瘀并于上,经脉阻于首,目失所养,导致失明。方中柴胡、龙胆草、栀子、丹皮清肝凉血;地龙、川芎、赤芍活血通络;荆芥、防风、蝉衣、勾藤祛风潜阳;佐石决明、石膏清热明目。诸药合用,肝得疏泄瘀自通,热自清,风自灭。目得血养则能视,故失明渐愈。

《近视眼、远视眼》在线阅读或下载>>>

《青光眼》在线阅读或下载>>>

《眼底病》在线阅读或下载>>>

《白内障》在线阅读或下载>>>

咨询体验广告
公众号广告
千方 AI 助理
眼病 眼科 辨病辩证
评论
请先登录再发表评论!